《財米油鹽》︱“壕”擲2000億,卡塔爾世界杯靠啥“回本”?
史上“最壕”世界杯開賽了!本屆東道主——海灣國家卡塔爾,面積小、人口少,但盛產石油、天然氣,可謂天生“土豪”。
根據卡塔爾世界杯組委會透露,從2010年贏得本屆世界杯主辦權至今,卡塔爾已投入2000多億美元用於賽事籌辦,大約是此前7屆世界杯費用之和的5倍。
國際足聯(FIFA)也為進入本屆世界杯決賽圈的佼佼者們,准備了將近50億人民幣的巨額“大禮”。公開的獎金方案顯示,冠軍、亞軍、季軍將分別獲得4200萬美元、3000萬美元和2700萬美元。
一個個“小目標”數字夸張,卡塔爾和國際足聯(FIFA)都不怕賠錢嗎?
其實歷經百年發展,世界杯早已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商業化路徑和盈利體系。大到電視轉播、廣告贊助,小到一張門票、一個周邊,經濟效應一直都是歷屆世界杯的“金字招牌”:1998法國世界杯讓法國GDP由負轉正,實現4%的GDP增長﹔2010年南非世界杯為南非帶來49億美元的財政收入和13萬個就業機會﹔2014年巴西世界杯更是創造了高達150億美元的經濟收益。
“毋庸置疑,無論在影響力或是‘吸金’能力上,世界杯都是僅次於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全球頂級賽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體育金融研究中心總監王浩羽對人民網《財米油鹽》表示,通過世界杯“吸金”的主體大概可分為五類:國際足聯(FIFA)、世界杯主辦國、媒體及贊助商、體育博彩業、全球制造企業。
數據顯示,國際足聯(FIFA)總收入的95%來自於世界杯。根據機構預計,卡塔爾世界杯期間將有超過120萬外國球迷入境,平均停留4-5天,假設以一人每天消費2000元計算,球票、酒店、餐飲等一連串的消費將為卡塔爾帶來相當於超百億人民幣的收入。
而對於全球體育產業鏈來說,每一屆世界杯也都是一次重大機遇。據義烏體育用品協會估算,從世界杯用球,到球迷喇叭﹔從各代表隊的球衣,到大力神杯擺件、32強旗幟……“義烏制造”已經佔到整個世界杯周邊商品市場份額的70%。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舉辦一場大型賽事不能簡單隻用盈虧多少錢來算賬。”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高照鈺告訴人民網《財米油鹽》,本屆世界杯有三個“首次”,即首次在中東國家境內舉行,首次在北半球的冬季舉行,首次由從未進過世界杯決賽圈的國家舉辦。對於卡塔爾這樣的資源型國家,舉辦世界杯可以增強其文化軟實力,可謂“一朝辦賽天下知”。
王浩羽指出,著眼長遠,卡塔爾2000多億美元的投入,主要是集中在鐵路、地鐵、體育場、機場、酒店等基礎設施上,這些投資也必將成為卡塔爾經濟長期發展的穩定支撐。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2年卡塔爾經濟增速將達到3.4%,而在“世界杯經濟”的推動下,未來GDP增速還會上升到4.4%。
“不論是經濟、人文、環保等各方面,世界杯讓球迷共享體育激情的同時,也推動著全球共享世界杯的紅利。”高照鈺說。
換句話說,世界杯開場,“足球精神”燃起,對於東道主卡塔爾來說,與世界共贏的親密連接或許才剛剛開啟。
制片人 章斐然 謝婷
監制 呂騫 梁爽
策劃 陳鍵 李佳
記者 申佳平
編導 剪輯 史新培
設計 林珊珊
人民網經濟民生編輯部
人民網全媒體制作三部
聯合出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