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地震局: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2023年底將竣工

記者張蓋倫
2022年11月25日08:43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11月24日,2022年全國地震科技工作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會議統籌謀劃推進下一階段地震科技創新和服務工作,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地震科技支撐。

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近年來,地震科技助力防震減災工作提質增效。我國地震監測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創新可控,國內地震自動速報平均用時縮短到2分鐘,地震參數自動速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地震預警核心技術全面應用,中國地震預警網在雲南漾濞6.4級、四川蘆山6.1級、四川瀘定6.8級等地震中取得了減災實效。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將於2023年底竣工驗收,屆時將在我國重點地區實現秒級地震預警和全國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能力,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地震安全保障。余震快速測定、災害預測模擬等技術在近幾年地震應急處置中發揮重要作用。

而且,我國地震科技創新基礎能力也得到顯著提升。中國大陸活動地塊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斷層亞失穩、地震破裂相圖、工程和城市抗震理論取得新突破。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基於人工智能的地震監測技術在業務系統中得到應用,量子重力、光纖傳感等儀器研發取得重要突破,唐山大地震精確模擬獲得國際高性能計算最高獎。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網、極低頻電磁探測網、海底科學觀測網等一批國家大科學設施投入建設運行。

會議也透露,聚焦2035年我國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強國前列的奮斗目標,地震局將開展一系列工作,其中包括建設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該實驗場將在川滇地區建設高時空分辨率地震觀測網、地震預測應用分析平台、地震災害鏈觀測實驗平台,聚焦中長期預測、短臨預測、觸發地震、工程結構響應、地震災害鏈等5個方面的科學目標,開展攻關研究,力爭在地震孕育及致災機理認識方面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發展先進的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技術,努力把實驗場打造成我國地震科技創新主戰場、國際地震科學探索最前沿。

(責編:申佳平、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