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綠色金融工作組(GFWG)成員機構CEO年度會議在IFF年會舉行
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生存面臨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如何實現全球綠色增長和 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已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目前全球已基本達成了開展多邊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在國際金融論壇(IFF)2022全球年會上,中美綠色金融工作組(GFWG)成員機構CEO年度會議舉行,就綠色金融發展與合作展開專題和聚焦式對話。
為充分發揮中國在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引領作用,推進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實現綠色增長和轉型升級,2021年12月4日,國際金融論壇(IFF)在IFF第18屆全球年會期間,聯合保爾森基金會、高盛集團等數十家世界企業機構發布全球倡議,成立“綠色金融工作組”(以下簡稱 GFWG)。
GFWG是在中國及各方支持下,推動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目標的“二軌”對話機制,將召集全球領先的機構及其 CEO級別代表,包括銀行和金融機構、能源及交通業、汽車制造業、零售業等,以及來自美國、歐盟、英國和中國的一流研究人員,就如何更好地利用綠色金融和資本市場作為緩解氣候變化和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關鍵工具進行對話,找出解決方案。
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全社會的行動和資金,特別是來自綠色金融領域的力量。
高盛集團總裁John Waldron認為,投資銀行在加速綠色金融和能源轉型方面需要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在企業、市場和政策之間搭建了一個橋梁,我們在綠色融資方面無論是從市場還是從政策決策來說都是主要趨勢之一,我們認為投行處在一個最好的連接點,能夠推動這個領域進一步的進展。”
John Waldron指出,高盛集團會團結整個金融業共同來解決這個問題,到2030年我們要引領和撬動一共7500億美元資金投入低碳轉型當中。混合型融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把公有部門和私有部門和多邊機構的資金結合在一起,其中一個典范就是我們和亞開行一起推出的氣候適應和創新基金,這是一個創新型的跨越亞洲的融資方案,為大規模實現轉型提供了可擴展,可復制的模式。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21世紀人類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對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結合相關實踐,中國銀行行長劉金表示,綠色金融發展需要匯聚全球智慧和資源。據世界銀行預測,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需要用110萬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綠色金融的發展是全球可持續增長的重要保障。但在實踐中,綠色金融的發展在標准統一、技術突破、能力建設等方面依然面臨諸多挑戰。目前高質量綠色金融數據缺失是全球的難題,要依靠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打造統一的數據基礎,合理建設專家人才隊伍,匯聚世界各國的金融、環境、企業管理等多領域的高端人才,組建全球化綠色金融智囊團,共同助力綠色發展。
劉金指出,中國實踐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政府和金融機構高度重視綠色發展,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和自下而上的實踐創新密切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金融發展道路。去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創設了碳減排支持工具,用於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減排領域,為綠色發展提供低成本資金。各金融機構不斷豐富和優化綠色金融產品種類,已經形成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綠色基金、碳金融在內的多層次服務體系。中國銀行一直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不斷為綠色金融發展貢獻新的力量。在國際合作上,參與推動聯合國負責任銀行原則,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等十余個多邊或者雙邊綠色機制的有關工作,積極發出中國聲音。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副總裁牛韌表示, 碳市場是借助市場的機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實現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上線交易,首批納入了中國2000多家發電行業的企業,覆蓋了大概有4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截至今年11月30日,全國碳排放的配額累計成交量達到了2.03億噸,累計的成交額是90.16億元人民幣。
將這些數據和目前全球主要碳市場對比后發現,從碳配額二級市場現貨交易的規模對比來看,中國的碳市場目前已經成為同時期國際碳市場最大的碳現貨市場。但目前中國碳市場僅僅隻納入了發電行業的控排企業來參與碳交易,碳金融市場目前還沒有開放,市場的活躍度也還是有待進一步的提升。當前正推動中國碳市場建設進一步優化,重點包括進一步擴大市場交易主體,不斷擴充新的行業、企業加入碳市場﹔積極引入投資機構入市,包括金融機構﹔不斷支持推行碳金融產品的創新發展。
在全球越來越重視氣候變化挑戰時,中美企業也從自身做起,在生產制造等各環節不斷探索綠色發展。Honeywell霍尼韋爾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Darius Adamczyk表示,講到融資,實際上我們要看到它的兩端是不一樣的,首先是項目融資,幫助項目獲得資金,另外,科技融資幫助科技研發獲得資金,項目融資、科技融資兩方面都要考慮到。
Darius Adamczyk指出,霍尼韋爾在世界各地啟動數以百計的綠色項目,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項目融資,從項目種類來說,首先在這樣的項目當中要有強有力的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的合作,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地區層面,這樣的項目下面也要有一個良好的監管環境,這樣的監管環境能夠促進向綠色科技進行投資。同時也要充分利用綠色債券,綠色債券發行方式變得越來越富有創新性,比如把利率和減排的結果挂鉤在一起,這是一個非常有創新的結構,而且能夠一開始就吸引到低成本的融資來源。
Darius Adamczyk說,科技融資上,霍尼韋爾的研發投資60%都投入到綠色和ESG的相關技術當中,這是我們研發投資很大一個佔比,在早期階段我們和客戶團結在一起進行共同創新,確保研發出來的科技具有可用性、相關性,能夠解決客戶的問題,也能夠解決所在國家乃至全球的問題,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時,我們也深度參與到並購類型的活動當中,既有並購,也有合作伙伴關系的方式,我們也不斷尋求並購標的推動綠色發展、綠色轉型。
作為一家以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為主業的中央企業,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總會計師朱慶鋒表示,受益於綠色金融,近年來,中國節能綠色主營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節能下屬財務公司建立了財務公司獨有的綠色金融量化評價模型及相關綠色信貸管理制度、綠色風險評價制度等。在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時,通過該體系對企業及項目進行量化測算,針對企業及項目符合集團綠色產業戰略方向的程度形成了綠色評級,調整授信額度,利率價格等要素,實現資金精准投放。中國節能還靈活應用綠色資產、証券化工具,累積發行各類綠色債券133億元,全部用於集團清潔能源、節能服務、固廢處理、新材料等綠色產業板塊。中國節能還創造性以基金方式,使用國際金融組織主權代管,改變傳統分散、單一的項目模式,將資金使用方式從項目層面集成到了總體規劃層面,通過一攬子項目建設,有力撬動了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萬科集團創始人兼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表示,萬科作為房地產傳統開發企業,從2005年開始提出綠色建筑理念。萬科在2016年又提出了綠色供應鏈,就是鼓勵採購平台都來用這個平台,現在綠色供應鏈達到了4000億元人民幣的採購規模,綠色供應鏈有一個口號:無綠色不採購,使用建筑材料、設備方面向綠色靠攏。2020年中國提出雙碳經濟目標后,按照原來的ESG企業社會責任標准已經不夠了,必須提出新的標准,我們不僅僅按照國家新制定的標准提高,還要對原先傳統的建筑進行改造,如果改成節能標准建筑,減碳是上億噸,這是萬科未來形成的商業模型。
隨著新能源產業在全世界的加速發展,電池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寧德時代副總經理蔣理表示,傳統燃油車高能耗是在使用環節,而新能源車高能耗目前看是在車輛或者電池零部件生產環節。因此,從目前看汽車產業低碳發展重點在於零部件,主要是電池企業需要在中間發揮重要作用。寧德時代自身一直重視供應鏈的減碳工作,並且已開展了一系列核查和減碳工作,2019年,我們啟動了產品的碳足跡核算,目前已經能夠精細的核算每一個產品的全生命碳足跡,並且我們也相應地對價值鏈的合作伙伴進行賦能。
蔣理表示,碳中和是人類的共同目標,寧德時代在碳中和的道路上離不開國內外這麼多產業鏈、價值鏈的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和努力,要為了更快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寧德時代啟動了自己的“CREDIT”價值鏈可持續透明度審核計劃,我們聯合第三方的咨詢機構、認証機構,針對上下游價值鏈伙伴進行了超過百場的培訓賦能和現場數據採集,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正因為有這樣全速的行動和大量的數據支撐,寧德時代對未來的碳中和目標有更大的信心。
(來源:國際金融論壇(IFF))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