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共話“安全”與“效率” 倡導多邊主義談判解決爭端
如何在全球化過程中平衡“安全”與“效率”?3日晚,在國際金融論壇(IFF)2022全球年會的政策對話環節,全球服務貿易聯盟理事長、中國貿促會原會長姜增偉,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世界貿易組織(WTO)原副總干事易小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世界銀行中國局前局長郝福滿教授,德國駐廣州總領事魯彥,以及對外經貿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教授圍繞“全球貿易與產業鏈、供應鏈重塑”發表各自的真知灼見。與會專家們一致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和貿易壁壘,倡導通過談判與對話,在公認的國際規則下解決爭端,開展公平、健康的市場競爭。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新冠疫情影響深遠,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產業鏈、供應鏈全球重構仍在持續,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加快了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步伐,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積極力量。就這一趨勢,全球服務貿易聯盟理事長、中國貿促會原會長姜增偉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他指出,全球貿易數字化發展是大勢所趨。有關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47個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8.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5.6%,佔GDP比重為45.0%。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力帶動了貿易數字化轉型。展望未來,貿易數字化所具有的提升貿易效率、降低貿易成本、拓寬貿易渠道等內在的優勢將進一步釋放,這些將推動貿易數字化的規模、發展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在貿易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產業鏈、供應鏈調整仍應堅持全球化方向。姜增偉說,隨著貿易數字化轉型的穩步推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遵循各國資源稟賦優勢、以市場機制進行布局調整,能夠加快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重構步伐,有效增強各國企業的發展韌性、加快世界經濟復蘇,並給各國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和改善,使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繼續深入地邁進。
他認為,應該以多邊合作引領全球貿易數字化發展。首要是堅持在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框架下,統籌各國與各相關國際組織力量,加強數字貿易等領域的規劃磋商,減少貿易數字化轉型的制度摩擦成本。其次是推動有關各方攜手消除不同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構建“全球化數字基礎設施”,提升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水平,進一步夯實貿易數字化轉型的基礎。第三是著眼於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需要,加強各國磋商,健全全球經濟治理,切實降低和消除貿易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各種壁壘。
眾所周知,近年來多邊貿易機制遭受嚴重沖擊,如何改革並且進一步發揮WTO等多邊組織在推動全球化過程中的作用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對此,世界貿易組織(WTO)原副總干事易小准直言,全球暴發的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的爭斗,進一步推動了去全球化的進程。但是,去全球化對於全球消費者來說,代價十分高昂,在某種程度上,當前全球范圍內高起的通貨膨脹正是去全球化所帶來的成本。因此被地緣政治驅動的去全球化進程,相信在未來也會遇到瓶頸。跨國公司將不得不在價值觀貿易、供應鏈安全和降低生產成本、保持企業競爭力之間尋求平衡。
在談及備受關注的產業鏈、供應鏈重塑問題時,易小准表示,中國早已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與世界經濟高度融合,並且在全球貿易和生產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中間品貿易第一大國,中國制造業的中間品貿易在全球佔比達到20%左右。作為新興大國,中國同時面臨著復雜的安全形勢和較大的發展壓力,應當理性平衡好安全與開放、發展之間的關系,防止落入泛安全化的陷阱。
他說:“我相信堅持改革開放是中國從貿易保護的逆境突圍的關鍵,路遙知馬力,隻要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隻要我們能夠做到營商環境不斷改善,中國經濟社會的安全、穩定和低成本、高效率就會使中國牢牢地留在全球供應鏈之中,我們可以繼續與各國開展公平、健康的市場競爭。”
他同時表示,中國堅持走開放、走融合、走經濟一體化的道路,堅守多邊主義和多邊合作,支持WTO的多邊貿易體制,是中國對當前全球供應鏈遭受諸多挑戰的一個最好的回應。
對外經貿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教授的發言聚焦於美國對中國高科技技術轉讓限制,他從美國實行高科技出口限制的歷史成因和動機、政策實施特征等方面,闡明了美國此舉所造成的的不確定前景,可能會對全球產生巨大的外溢效應。
在談及美國對華科技圍堵將給中國產業升級構成嚴峻挑戰時,林桂軍指出,全球價值鏈總是圍繞著中心市場進行布局,從世界范圍來說,安全和效率並非一種完全顧此失彼的關系,追求專業化、效率還是主流,並且追求專業化、效率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還能夠帶來更多的安全。
對於中國專家所倡導的貿易公平、開放對話、多邊合作,國外的專家學者又持怎樣的觀點?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反對以安全為借口所進行的貿易保護。他認為,中美貿易投資的好處不言而喻,當前中國正在持續改革開放,應該鼓勵兩國政府改善經貿關系,開啟談判與對話,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前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郝福滿教授指出,如今在疫情沖擊和地緣政治的影響下,國際貿易確實出現了部分的區域化傾向,短期內可能會給某些國家或地區帶來好處,但是從長期來看,它不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
德國駐廣州總領事魯彥則一再重申,德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不公平的貿易做法,呼吁更多的多邊主義和改進世貿組織。他說,德國和中國對於全球經濟的平穩運行有著戰略意義,“德國沒有興趣增加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我們會更加致力於促進開放的市場”。
(來源:國際金融論壇(IFF)官方網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