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雲南保山昌寧縣把田園納入公園

建設新型城鎮  完善生態空間

本報記者  楊文明
2022年12月05日05: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打造藍綠生態空間”,要求“完善生態綠地系統,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基底建設生態綠色廊道”。在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環城皆山、山在城邊,但城區發展沒有佔用周邊土地,更是將田園納入城區,把鄉愁留在身邊,通過構建宜居宜業的新型城鎮,完善藍綠生態空間,蹚出了一條城鎮化建設的新路子。

  

  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環城皆山、山在城邊。城區要發展,佔不佔周邊田園?10年前,這個問題就擺上了昌寧縣的桌案。

  先是編制田園風光保護規劃,而后又歷時5年推出田園城市保護條例,昌寧縣城鎮化的過程中不佔周邊土地,選擇將田園風光留在城區。

  身處城區也能推窗見綠,放眼望去,城中既有景觀樹也有油菜田

  身處昌寧縣城區,也能推窗見綠,這並不稀奇。罕見的是,放眼望去,既有景觀樹,也有油菜田。

  “眼前的油菜田,還有就在城中的稻田,都在昌寧田園城市保護范圍內。”縣發改局局長徐世龍介紹,把農田納入縣城綠地系統進行規劃建設,是縣裡著力打造、提升田園景觀的抓手。

  據介紹,昌寧縣城目前形成了“一心兩翼六組團”的“蝶形”空間構架:農田居中,城區兩翼分布,6個不同城市功能組團。從空中俯瞰,城區北部、南部的兩片連綿田園引人注目。

  南部田園一側的茶韻公園,位於縣城黃金地段。即便是工作日的下午,公園內也不缺人氣。帶孩子來此的陳大媽告訴記者,自己家在縣城中,從出門到公園也就5分鐘,平日裡周圍幾個公園都是輪著轉。

  這就是昌寧縣保護田園的初衷,簡單來說,就是讓市民茶余飯后有個去處。為此,昌寧縣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首先給田園備足了土地。縣長范正建說:“我們的理念是,如果昌寧隻有一個公園,那麼這個公園就是昌寧。”

  不同的城鎮應該有不同的定位,建設田園城市,就是抓住比較優勢

  “保護好田園,其實就是留下了我們最好的公園。”范正建說,當初並非沒有異議:“右甸河周邊開發商業,立馬就能變現”“農田連片,征地比拆房簡單,項目推進快”……

  但是,不同的城鎮應該有不同的定位,如果跟別的城鎮建設都一樣,地處三州市結合部的昌寧縣,就沒了比較優勢。范正建說:“咬定了建設田園城市的理念,我們10多年始終沒變。”

  如今,茶韻公園、西山森林公園、寧霽公園、世紀廣場等10余個公園遍布昌寧縣城主要地段,全都免費開放,昌寧人可以“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記者問徐世龍:“好地段都給了田園,會不會對城市發展有影響?”徐世龍回答爽快:“當然有影響,但卻是好影響!”

  “不出城廓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樂”。山為屏、河為脈、水繞城,在昌寧,城依山而建、人伴山而居,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高達18.8平方米。“田在城中、城在田中,家鄉發展很快,但鄉愁留在了身邊。”有人這樣說。

  10多年來,當地持續出台田園風光保護規章、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早在2011年,昌寧縣就曾先后出台《昌寧縣田園風光保護暫行規定》和《田園風光保護規劃》。為了切實保護田園風光,2012年開始,昌寧縣又連續開展了違法用地治理、違章建筑清理、石灰窯拆除等專項整治行動。

  “我們隻不過是把田園留在了城中,要千方百計在周邊留住鄉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范正建說。

  2017年,《保山市昌寧田園城市保護條例》頒布實施。此前,由於相關規章制度尚未健全完善,昌寧縣田園風光保護管理主體及職責不明確,對各類生產、建設、經營活動的約束力不足,破壞田園景觀風貌的行為時有發生。昌寧縣通過向保山市人大常委會申請,對昌寧田園城市的保護范圍、對象、措施、機制等做了系統性規定。

  為了條例的通過,昌寧縣先后10多次向全縣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征求意見,進行修改完善。這個條例最終歷時5年出台,專用於保護城區周邊田園。

  條例明確,縣城北部、南部和九甲社區片區農田作為昌寧田園城市景觀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永久保護﹔規定了各級保護區內的可行性、鼓勵性和禁止性事項,在約束有關企業、組織和個人行為的同時,也在規范和約束著政府的自身行為。范正建說:“出台條例雖難,一旦制定以后就不能輕易修改,為的就是實現田園風光保護的常態化、長效化。”

  從田園到公園,投入隨之增加,但會讓城鎮擁有更可期的未來

  按照規定,縣城北部、南部及九甲社區片區禁止閑置、荒蕪農田。實施條例、綜合整治,讓田園得到保護后,當地要解決的問題就成了誰來種地。“60后沒人不會,70后不少人會,80后有人會,90后幾乎沒人會種地”,這一局面在昌寧同樣存在。

  田園鎮新城社區居民禹金秀家還種有兩畝半油菜田,現在機械用得多,不怎麼費力,一年純收入也就五六千元﹔相比之下,家裡的二兒子在縣城務工,一個月少說也能掙上3000元。“種地與其說是為了賺錢,不如說是因為習慣”,她家的農產品,大多數自己留用,部分送給親朋好友,拿出來銷售的也就兩三成。

  對此,新城社區黨總支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穆軍認為,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關鍵是讓耕者兼顧種地與賺錢,“一人種一兩畝地不劃算,種上規模就會有不錯的收成。”經過村裡組織推廣規模化種植,會種地、願種地的村民越發有干勁,看到附近有合適田地,會主動找人協商代種。

  從田園到公園,投入也會隨之增加。以前田園只是種庄稼,不必考慮其他﹔如今成為城市公園的組成部分,道路、路燈、標識、座椅等公共基礎設施和旅游休閑設施也要隨之進行配套。

  城市公園的屬性意味著當地不會有門票收入,但同時也決定了昌寧不會缺客流人氣。據介紹,通過建立引攤入市示范點,引入商鋪、游樂設施等商業化項目,再加上景觀農業的打造,未來田園管護有望實現收支平衡以至盈利。

  截至2021年,昌寧縣已將12個公園連串成片,形成一條生態廊道、民生廊道,成功躋身雲南省首批美麗縣城,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遠夢似曾經此地,游子恍疑歸故鄉”,明代才子楊慎詩句中留下的“昌寧印象”,如今正提升著城市形象,也讓昌寧有了更加可期的未來。范正建說:“隨著‘田園城市’品牌越來越亮,我們希望昌寧可以成為本地人不願走,外地人不想走,離開了也還想回來的鄉愁家園。”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5日 15 版)
(責編:白宇、岳弘彬)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