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走好中國式現代化的三農道路

劉愛芳(中國農業出版社副社長)
2022年12月05日08:31 | 來源:農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走好中國式現代化的三農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繼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寫入黨章后,黨中央再次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系統全面部署三農工作。對照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工程,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三農道路。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相匹配。縱覽各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可以發現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特征:各國一般是以先推進農業現代化為重點,解決好“吃飯”問題﹔再以推進農村現代化為重點,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最后以農民的現代化為重點,使全體人民共同實現現代化。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就提出了“四化”的宏偉構想,農業現代化是其中重要內容。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實現了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農業現代化成果豐碩。到本世紀初,黨對工農城鄉關系作出重大調整,正式轉向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現代化步伐明顯加快。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標志著黨對城鄉關系作出重大調整,強調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並推進,強調不僅要實現物的現代化,更要實現人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同年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首先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這個任務現在已經完成﹔其次是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最后是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這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三個階段戰略安排是一致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第一個階段任務后,黨的二十大作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明確到2035年和到2050年的奮斗目標。可以發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步驟安排,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是相適應相匹配的。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所在。不同於西方國家“串聯式”的現代化進程,中國的改革開放隻用了幾十年就走過了西方國家幾百年走過的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基於中國基本國情的,具體到三農上體現為:一是農民規模巨大,我國即使基本實現城鎮化,仍將有4億左右人口生活在農村﹔二是大國小農、人多地少,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應始終是頭等大事﹔三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區、城鄉差異大。很顯然,有著幾億人生活的地方怎麼能不把它建設好?如果城鄉差距過大,怎麼能算現代化國家?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既有物、又有人,既有城、又有鄉。目前看,城鄉間的差距不可謂不小,2011年中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為2.9︰1,經過十年奮斗,2021年縮小到2.5︰1,但依然較大﹔城鄉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方面還有明顯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縮小城鄉差距是必然要求。

  現代化不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城市是輻射和帶動鄉村發展的“火車頭”,鄉村則是支撐城市發展的重要依托,二者是互補互促、互利互融的共同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在城鎮化過程中進一步發揮好農業“壓艙石”、農村“戰略后院”的作用,加快三農發展,使鄉村與城市同步實現現代化。隻有我們把三農這塊“短板”補齊了,國家現代化才是完整的,所以說,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利條件。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認識到:“分工提高勞動的生產力,增加社會的財富,促使社會精美完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現代化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符合這個規律。1949年,中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10.64%,1978年為17.92%,改革開放后,中國城鎮化步伐加快,2021年城鎮化率達到了64.72%。大量農民進城,在自身實現市民化的同時,並不會完全切斷其與鄉村的聯系,客觀上給鄉村帶去城市的理念觀念、生活方式、物質財富,從而帶動鄉村發展。

  我國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並不同步。以2021年為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6.7%,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兩者中間有約18%的差值,對應著2.5億多人,這些人雖然已經進城,但戶口還在農村,大部分是進城農民工。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農民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並不會因為進城打工而喪失這些權利。事實上,這些“待城市化人口”由於戶籍在農村,在村裡還有一塊地、幾間房,大部分在鄉村還有親人和家族的維系,所以還會在城市和鄉村間流動,把在城裡務工的資金帶回鄉村,成為鄉村振興的良性動能。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堅實基礎。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一部中華民族發展史,王朝興替如走馬燈,農民都是最底層的“供養者”。歷朝歷代雖然都強調“農為邦本,本固邦寧”,但封建統治者之重農,只是重農民之力,向農民索取,農民只是工具。這就是千百年來社會運行的真相。而“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隻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民才不再是沒有尊嚴的工具人,而是為自身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而奮斗。

  中國共產黨的重農,不僅重農之力,更重農之利。習近平總書記有深厚的三農情結,他強調“讓鄉親們過好光景,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初心使命”“我現在看到貧困地區的老百姓,確實發自內心地牽挂他們。作為共產黨人一定要把他們放在心上,真正為他們辦實事”。有人說,中國共產黨本質上是一個農民黨,中國的革命從農村走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起步依靠農業積累,中國的改革從農村起步。“農為黨本”“本黨為農”這是黨成立之初就刻在旗幟上的誓言:70多年前,農民翻身得解放,當了土地的主人﹔40多年前,農民有了自主經營權﹔十幾年前,全面取消延續了2000多年的農業稅,農民田裡的收成都是自己的﹔進入新時代,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今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歷史一再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三農重中之重的地位,堅持為農民謀利益,堅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共產黨人以不變的初心兌現誓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我們從鄉村走來,必然不能忘記振興鄉村,我們曾經都是農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不能落下農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實踐。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為無產階級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指明了方向。在農業現代化理論上,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但他們沒有機會親身實踐﹔列寧全方位實踐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在建立工農聯盟、土地國有化、發展農業商品經濟與推進農業合作經濟、發展規模農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實踐。但隨著前蘇聯體制的僵化,其農業農村不但沒有實現現代化,反而陷入長期衰退,土地資源遭毀壞,農業生產率低,農民生產困苦,人口外流。歷史永遠是辯証發展、螺旋前進的,中國共產黨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共產主義政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以成功的實踐和發展的理論持續推動科學社會主義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繼續前進。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黨帶領人民不斷探索,土地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統籌城鄉發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是為全球解決鄉村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當下,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面向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面向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帶領中國人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以實踐的手段來追求實踐目標,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軍。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相結合的重大創新,是中國工農城鄉關系調整上的又一次飛躍,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群體整裝進入現代化的實踐,也將成為科學社會主義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責編:趙竹青、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