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草節糧”亟待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耕地能否種植優質飼草?多種草能否既增加草食畜產品供給又減少飼料糧的飼喂量?如何開發新型的本土優質蛋白飼草以解決飼草缺口……近年來,隨著我國飲食消費結構改變,肉蛋奶需求大幅上升,也由此引發人類口糧與畜禽飼料用地之爭。
在江蘇省南京市3月28日舉行的糧改飼論壇上,相關專家表示,必須兼顧糧草發展,加強飼草科技創新,保障國家大食物安全戰略。而每增加1公斤優質飼草可以減少1.2公斤的精飼料,能起到以草代糧、增草節糧的效果。
種草即種糧,效率與效益更高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當前,我國牛羊養殖對優質飼草的需求大約為1.2億噸,產需缺口約有4000萬噸。
如何填補這個缺口呢?業內人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是擴大進口飼草,二是提高精飼料投入,而精飼料主要指豆粕等傳統飼料蛋白。這也就意味著,我國每年要花大量的外匯和土地,來滿足國內市場對牛羊肉和奶制品的需求。
據統計,2021年我國進口大豆1億噸,其中80%為飼用﹔草產品進口同比增長19%,草種子進口同比增長12%。近10年來,全國乳蛋品進口增幅更是高達174.2%。
“膳食結構變化帶來了糧食安全新問題,糧食安全實際上演變為飼料糧安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曹曉風說。
“增加牛羊飼草料中的優質飼草比重1.7個百分點,可以在確保同樣產品產出的前提下,減少精飼料消耗1個百分點,實現‘化草為糧’。”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飼料飼草處處長黃慶生算了一筆賬:1畝全株青貯玉米相當於1.3畝籽粒玉米,1畝苜蓿相當於2畝大豆的蛋白,土地產出率大大提高。
關於糧草爭地的爭論,國家相關政策對此已有明確結論。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自然資源部等4部門印發的《關於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正在討論中的《耕地保護法》(草案)等,都明確種植飼草飼料作物的土地屬於耕地范疇。
“所以我認為,藏糧於草和草食動物,是調整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途徑之一。”曹曉風說,我國草業發展必須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在不影響人的口糧和糧食種植用地的紅線前提下,加強農業季節性閑田資源利用,提高生產效率,提升中低產田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種草也要講科技,種業創新不能少
目前,我國不僅飼草種植面積少,自主選育的優良草品種也十分短缺。
“優良草品種短缺嚴重制約了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亟須開發新型本土優質蛋白飼草資源,補充飼草短缺。”曹曉風表示。
“當前作物育種已邁向‘4.0’時代,即設計育種,而我國飼草育種還停留在‘1.0’時代,主要為馴化育種。”曹曉風說,飼草育種方式需要與時俱進,當前的主要制約因素是:基因組信息匱乏,基因功能研究不足,生物技術體系未建立。
為此她建議,應重視飼草基礎研究和種業創新,建立優質飼草開發藍圖,即尋找合適的飼草資源,進行試種評價﹔隨后進行底盤篩選,尋找耐鹽鹼、耐旱、抗病虫、生物量大等優質基因﹔然后利用相關技術體系,進行雜交育種、基因編輯、關聯分析等﹔最終,達到性狀改良的目的,獲得抗逆、高產、優質飼草品種。
記者了解到,2022年,我國實施糧改飼面積2260萬畝,收儲利用優質飼草料6420萬噸﹔優化牛羊飼草料結構,減少了精飼料消耗約1200萬噸,相當於用2260萬畝耕地種植優質飼草,減少了3000萬畝的玉米和大豆種植需求,提高耕地產出效率33%,實際節約耕地面積740萬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