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純“比多”到“比少”,看河北農業綠色發展
華北平原夏收小麥進入大規模收獲期,今年讓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劉營村種糧大戶劉軍驕傲的,不是小麥繼續保持畝產600多公斤的穩產,而是保証高產的條件下,比別的種糧大戶用水更少、用藥更少。
“我一共種植了2600畝小麥,選擇了節水又高產的品種,小麥整個生長期隻需要澆3次水,比普通品種少1次。”劉軍說,不僅澆水次數少,每次用水量還在下降,這主要得益於淺埋滴灌技術,管道把水精准輸入每一株麥苗根部,變傳統的澆地為“澆作物”,每畝地用水量由之前的60立方米變為了40立方米,僅小麥生長期用水成本就能節約16萬元。
永年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侯萬彬說,使用淺埋滴灌技術后,農田不用再保留壟溝和田埂,可以擴大5%以上種植面積,對於增加糧食產量有一定幫助。
近幾年,農民種糧從過去單純“比誰的產量多”逐漸向“比誰的用料少”轉變。
在劉軍流轉的農田中,安裝著1盞高空測報燈、12盞太陽能殺虫燈。“農技人員會根據情況發來病虫情報,我就打開高空測報燈。”劉軍說,太陽能殺虫燈可以殺死成虫和阻止其發展下一代。“除了‘一噴三防’,農田中幾乎不用打藥了。”
侯萬彬告訴記者,目前糧食產量越來越平穩,節水、節肥、減藥不僅有助於綠色農業發展,還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今年永年區計劃組織種糧大戶到劉軍的農田中參觀。
在曲周縣王庄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2022級研究生張哲今年使用了多光譜無人機幫助當地農戶“精准施肥”。
張哲說,以往農戶為了追求高產,往往施肥過量,很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利用多光譜無人機成像原理,可以精准看到哪塊麥田急需肥料、哪塊麥田無需肥料也能正常生長。“用藥用肥時,之前多是均勻噴洒,現在更加精准,實現了高產情況下的減藥減肥,能夠節約成本,深受農戶歡迎。”張哲說。
機收是顆粒歸倉的重要保障。“比少”的比拼也在農機手之間展開。
6日,河北省麥收“第一鐮”在邯鄲市魏縣展開,東張崗村麥田裡多台同型號的小麥聯合收割機在對應地塊進行收割,最終,農機手史紅海的小麥機收損失率為0.31%,獲得冠軍。
為充分挖掘機收減損潛力,今年河北省在小麥種植面積50萬畝以上的縣,盡可能開展機收減損比武和機收損失檢測活動,確保小麥機收平均損失率控制在1.05%以內,把機收環節損失降到最低。
據悉,河北省今年夏收小麥3300多萬畝。邯鄲市農機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郝強說,機損率每降低0.1個百分點,河北省就可以節約糧食超過1300多萬公斤。
新華社石家庄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