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小魚竿撬動百億大產業 垂釣從小眾邁向大眾

垂釣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先民的生產活動,其后經過歷史更迭、生活方式的變革,逐漸成為一項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活動,歷經千年不衰為人所愛。
近年來,隨著網絡流量的不斷加持,垂釣從小眾走向大眾,但凡是條不大不小的“河”,都會引來無數釣友,揮“杆”方遒,好不歡樂。而隨著人群規模的擴大,連接上下游的產業鏈開始發力:上接水產養殖,下連魚餌釣具,還輻射與之相關的戶外用品、直播帶貨、餐飲民宿,小小垂釣業儼然成為三產融合的綜合體。
據某機構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的釣魚人數約有1.6億,18歲以下的釣魚人群佔總數的13%,18至24歲佔10%,25至45歲佔46%。我國釣魚產業的參與人數增量是十分龐大的,整體的年齡趨勢也有了明顯的偏向,釣魚活動已經不再是屬於中老年人群的“專利”,而是逐漸向年輕化、時尚化、創意化轉變。
無論從政策措施、市場潛力甚至到資源稟賦,我國在發展垂釣產業的各個方面均有較大的潛力可挖掘。
近日,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漁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鼓勵發展以漁文化為主題的休閑垂釣、漁事體驗、民宿美食和科普教育等產業,推動保護利用。
除國家級政策支持外,諸如: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休閑漁業管理辦法(試行)》、山東省出台了《關於促進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多個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支持垂釣產業發展。
休閑漁業是漁業“五大產業”之一,是拓展漁業多種功能、豐富漁業產業形態的重要方面,其中,休閑垂釣及採集業為主導產業之一。
據《中國休閑漁業發展監測報告(2022)》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休閑垂釣及採集業營業額252.21億元,同比下降1.96%。其中,淡水休閑垂釣及採集業營業額212.00億元,同比增長0.80%﹔海水休閑垂釣及採集業營業額40.21億元,同比下降14.36%。
淡水休閑垂釣及採集業中,營業額超過10億元的省份有8個,依次為湖北、江蘇、安徽、四川、湖南、江西、山東和廣東。前六名均位於長江流域,6省營業額總和148.17億元,佔全國總量的69.89%。海水休閑垂釣及採集業中,山東、廣東、遼寧的營業額分別佔全國總量的46.91%、19.50%和14.76%。
我國擁有300萬平方千米的管轄海域,地跨熱帶、亞熱帶、溫帶三大氣候帶,海洋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有許多適於垂釣的肉食性魚類,如鯛科、石首魚科魚類和石斑魚類等。自然分布的淡水魚類有700多種,包括許多適於垂釣的肉食性名貴魚類,如鱸、鱖、鯰等。遼闊的水面及豐富的魚類,尤其是許多江河、湖泊地處風景秀麗的旅游區,為發展內陸休閑漁業提供了條件。
作為戶外運動的重要分支之一,垂釣產業從釣具生產到休閑釣魚以至到競技釣魚,產業發展涉及多個環節。
休閑釣魚行業包括各類釣魚活動及其相關服務企業。目前國內示范休閑漁業基地超過500家,全國共有上萬家休閑釣場。休閑漁業呈現出發展加快、內容豐富、產業融合、領域拓展的良好勢頭,規模和效益雙雙提升。
中國釣魚運動協會(China Angling Association,簡稱CAA)管理國內主要釣魚賽事,並對參賽釣手進行等級認証和積分排名。2023中國休閑垂釣大賽、2023年中國(武漢)垂釣挑戰賽、2023年“鴻健杯”全國釣魚公開賽等熱門賽事吸引著眾多釣友的關注。這些賽事由專業媒體如四海釣魚頻道進行轉播,提供給全國釣友。而賽事的贊助商則主要來自於各大釣具廠商及釣場,媒體的報道曝光將極大地提升知名度,吸引業余釣友的消費。
釣魚產業以業余休閑為主,更多的重心在於全民參與,因此釣具是產業鏈的核心。釣具商與餌料商主要承擔著為垂釣者提供各類垂釣工具和輔助用具的服務。釣具的種類繁多,主要分為釣魚竿、魚鉤、漁線輪、魚線、魚餌和漁具配件幾大類,而每一大類中又可分為8-10個的小類。國外釣具產業發展相對成熟,釣具商均擁有悠久的歷史、技術標准高,高端品牌釣竿價格單支可超過一千美金。國內釣具競爭相對分散,未有形成統治力的品牌。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購物趨勢明顯增長,電商平台成為釣具主要銷售渠道,傳統漁具店則向專業顧問、場景體驗、品牌連鎖等方向發展。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現存漁具相關企業78.5萬余家,其中,2023年上半年新增注冊相關企業24.5萬余家,與2022年同期相比上漲109.8%,凸顯出企業對於產業未來發展的信心。
從地域分布來看,浙江、江西以及海南所擁有的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擁有10.9萬余家、10.4萬余家以及9.4萬余家。
垂釣作為一種傳統的活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老年人專屬活動,但近幾年垂釣活動逐漸年輕化、休閑化,成為年輕人青睞的一種戶外運動,行業得到快速發展。某電商平台的消費大數據顯示,“露營、垂釣和沖浪”超越了宅家的“手辦、盲盒和電競”,成為90后的“破產消費”新三寵。其中,讓人感到反差最大就是“垂釣”,這個看似中老年的專屬活動,如今成了年輕人新的棲息地。
網絡公開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的垂釣用戶中,24歲以下人群佔比不斷增長,佔比達到24%左右,而25-45歲年齡段是主要的垂釣愛好者群體,佔比約為45%,45歲以上的群體佔比也較大。我國垂釣人群在不斷年輕化,年輕用戶對於垂釣裝備更換頻繁度較高,且更加青睞價格高、娛樂性強的設備。
受到短視頻、直播等產業的發展帶動,垂釣行業逐漸向年輕化方向發展。隨著消費群體的改變,為了符合消費者需求,未來垂釣運營方式和裝備也將不斷創新,休閑垂釣場、路亞釣法等創新形式備受市場青睞。某短視頻平台數據顯示,00后和90后釣魚創作者超過四成,其中80后到00后佔比超70%。
隨著釣魚運動的發展,適合各種水域、魚種、氣候條件的漁具應運而生。作為釣友核心工具的“漁具”,其科技含量越來越受到關注。
魚竿是釣魚的核心裝備之一,正確選擇魚竿對於釣魚效果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魚竿生產相關企業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升級和創新,繼而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
天眼查專利數據顯示,近3年來,與魚竿有關的專利持續增加,從2020的648項到2021年的730項,再到2022年的740項。另外,從2023上半年數據來看,已有專利申請454項﹔從專利類型來看,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相關專利數量佔比位居前列,分別為48.6%以及40.5%。
魚線對於釣魚非常重要,其質量和使用方法直接影響到釣魚的效果,無論從承受力和耐磨性到透明度和隱蔽性再到粗細和線號都對能否“釣”到魚影響很大。
天眼查專利數據顯示,與魚線相關的專利申請近1400余項。從近三年專利申請的數量來看,處於持續增加的態勢,分別擁有161項、166項以及167項﹔從專利類型,超5成的相關企業屬於實用新型。
魚鉤是釣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質量和材質、形狀、大小及實用性以至到維護和更換等方面都會影響到釣魚的效果。選擇適合的魚鉤能夠提高釣魚成功率,釣魚愛好者需要認真選擇和保養魚鉤。
天眼查專利數據顯示,與魚鉤相關的專利申請近2000項。從近三年專利申請的數量來看,2020年申請數量位居前列,擁有260項﹔從專利類型來看,實用新型佔比56.7%,位居前列。
垂釣旅游業是休閑漁業的一個分支,是指利用水體漁業資源、漁業設施、漁業生產器具、漁產品,結合當地的生產環境和人文環境而規劃設計相關活動和休閑空間,體驗垂釣藝術,並集旅游、休閑、娛樂功能為一體的一種產業﹔是人們勞逸結合的長產業鏈式的漁業生產方式。
天眼查數據顯示,現存垂釣旅游相關企業3.5萬余家,其中,安徽、湖南以及山東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擁有6800余家、2500余家。
作為漁業發展中的新領域,垂釣旅游業產值為常規漁業產值3倍以上,顯示出迷人的“錢”景。垂釣旅游業把休閑、娛樂、旅游、餐飲等行業與漁業結合為一體,提高了漁業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並逐步成為現代漁業的一個支柱產業,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一些地方還准備建設國際垂釣中心和豪華游釣場、適合普通游客的休閑垂釣中心、垂釣俱樂部、娛樂廣場等項目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垂釣旅游業必將是漁民致富的新路。
以有海上高爾夫的海釣為例,隨著國內旅游消費升級,在海南文昌、山東青島、浙江舟山等海洋漁業資源豐富的城市,海釣正逐漸成為當地發展海洋休閑經濟的新亮點,對於應對漁業資源短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幫助漁民轉產轉業、推動消費等具有重要意義。
垂釣旅游業把休閑、娛樂、旅游、餐飲等行業與漁業結合為一體,提高了漁業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並逐步成為現代漁業的一個支柱產業,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天眼查研究院認為,隨著戶外休閑運動的持續火熱,垂釣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吸引著越來越的愛好者參與其中。未來,垂釣產業將形成以“釣魚”為核心,集合體育競技、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文化科普、住宿餐飲在內的多產業,形成立體產業結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