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底色 綠色低碳釋放產業發展新動能
杭州亞運會56個競賽場館100%使用綠色電能,低碳理念助力亞運會的“碳中和”運行﹔我國新建綠色建筑面積佔比由“十三五”末的77%提升至91.2%,“雙碳”戰略引領綠色變革﹔我國大規模量產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00瓦時/公斤,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低碳減排……綠色低碳,未來可期,一組組數據顯示了我國在低碳發展領域的積極成效。
近日,2023亞太綠色低碳發展高峰論壇在長沙舉行。論壇以“轉型與創新:共享新機遇,共促新發展”為主題,共謀綠色低碳發展。專家表示,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后,圍繞二氧化碳減排、二氧化碳高價值利用、負碳技術等開展了全面攻關,取得了重大進展。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我國綠色低碳產業轉型發展成效顯著。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09億千瓦,同比增長98.3%,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3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約佔我國總裝機的48.8%,可再生能源發展實現新突破。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對於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能源生產方式和利用方式、開啟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有著重要作用。《“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工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綠色低碳技術裝備廣泛應用,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綠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為2030年工業領域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以綠色科技創新為支撐,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已經成為“新風向”。隨著“綠色低碳”“減污降碳”等理念深入人心,各行各業都在踐行低碳轉型,實現產業鏈和生態圈的低碳發展。
“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經達成廣泛共識,主要經濟體均提出‘雙碳’目標,劃時代的新能源革命正在興起,有色金屬礦產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常委、副會長王健指出,銅、鎳、鈷、鋰、碲、鎵、鉑、白銀等越來越多的金屬進入新能源發展的需求行列,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視。
甘肅省白銀市是全國唯一一座以貴金屬命名的城市,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多品種有色金屬工業基地、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和全國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為推動有色金屬產業綠色低碳發展,中信國安以綠色化手段實現白銀煉銅法的定型和固化,發揮“白銀爐+閃速爐”雙線並行、世界第一大濕法煉鋅焙燒爐優勢,推進冶煉技術規模全面提升,並通過建設綠色礦山、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提高有色金屬主業的“含金量”“含智量”“含綠量”,實現生產智能化和低碳綠色化發展。
提高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推動綠色制造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能夠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業內專家表示,我國在新能源、電動汽車和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處於國際領先位置,對未來十年綠色低碳經濟規模的增長具有重要支撐。
西台吉乃爾湖位於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境內,鋰資源儲量豐富,具有極大的綜合開發利用價值。依托全球領先的鹽湖提鋰技術以及鹽類科技創新研究院建設,中信國安扎根西台吉乃爾鹽湖,其青海鹽湖項目已建成年產30萬噸硫酸鉀、3萬噸電池級碳酸鋰、1萬噸精硼酸的生產裝置及鹽田等生產輔助設施,以先進制造板塊實現綠色創新,以新材料板塊保障綠色產業鏈,助力新能源生產開發規模不斷擴大。
在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過程中,通過增強綠色創新發展動能、持續加強前沿性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完善能源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綠色化、低碳化”逐漸成為了產業發展的“新名片”,實現綠色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融合共贏。
“綠色低碳將成為今后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焦鋒指出,傳統重化工業將培育壯大綠色低碳新動能,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將加速發展,陸續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實習生尉馨文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