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換市場 本土車企跨國合作迎來新模式
一直以來,制造業都是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10月18日,中國宣布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在“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行動方面,提及將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新一輪高水平開放的先鋒,我國汽車產業正在加速前行。業內人士表示,相較於自1984年開啟的中國車企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公司發展史,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國內自主品牌正變身“技術輸出者”,我國車企在開放過程中不斷深化競爭優勢,既利用好國內大市場,又順應汽車行業綠色化、低碳化發展要求,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
科技創新助推產業進階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汽車行業經歷了從新能源汽車和專用車到商用車再到乘用車的開放過程。10月26日,零跑汽車發布公告稱,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集團計劃投資約15億歐元以獲取零跑汽車約20%的股權,成為繼大眾牽手小鵬之后,又一家跨國汽車集團與中國造車新勢力官宣了合作。
今年以來,憑借技術、制造和銷售三個維度的突破,我國汽車自主品牌在全球市場大放異彩。業內人士表示,今年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突破2000萬輛,標志著我國新能源汽車在產業化、市場化的基礎上,邁入規模化、全球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我國汽車產業也經歷了以下幾方面的變化:
汽車產業優勢發生了重構。在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初期,高效率、低成本是其競爭優勢。當智能網聯汽車出現后,動力電池、自動駕駛等更多依賴的是技術創新能力,在此背景下,汽車產業鏈被拉的更長,各個環節的科技“含金量”更高。
汽車組織分工發生了重構。近年來,隨著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零部件標准化與模塊化讓供應鏈趨於扁平化,導致設計與生產、軟件與硬件進一步分離,使得更多企業、技術和產品進入傳統產業鏈中,帶來機會的同時,也對傳統產業帶來沖擊。
汽車產業格局發生了重構。在過去幾十年,我國汽車行業競爭格局是“三大三小三民企”。如今,造車新勢力、中外合資企業憑借自身優勢迎頭趕上,形成差異化發展,徹底改變傳統格局,打造“護城河”。
中外車企合作迎來新機遇
放眼汽車領域,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將對產業帶來哪些影響?業內人士表示,除引進資金、產品、技術、管理經驗,更重要的是引入競爭機制,讓本土汽車企業為生存發展做出更大努力、增強行業活力,通過行業競爭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與此同時,隨著更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將更好促進本土企業完成本輪汽車革命,推動中低端完成向高端的轉型,以及建立全球最強大的汽車產業鏈和供應鏈。
業內人士表示,正是由於中國汽車市場在新能源、智能化領域的快速演進,加速推動了全球汽車業升維。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市場,有著完善的產業鏈體系、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最前瞻的技術,跨國車企紛紛“轉向”,深度融入中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全面取消制造業外資准入限制,不僅中國車企全球化進一步提速,國汽車市場在新能源、智能化領域的快速演進也讓外國車企受益良多。中國汽車市場潛力巨大,消費者對新事物和新技術的接受度較高,外資品牌如能夠抓住機遇,將有利於共同推動全球汽車產業進一步發展。
如果把視野拉得更長一些,就會發現,無論是大眾汽車和小鵬汽車,還是斯特蘭蒂斯與零跑汽車,它們之間並不是國內外汽車品牌間簡單的合作。在過往時間裡,是技術引進讓中國汽車工業水平與世界水准接軌。如今,隨著中國自主品牌科技“含量”更高,中國汽車將不再是單一的學習者、效仿者,更將成為合作者、引領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