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徐明:共創開放透明本土數據庫 助力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

2023年11月28日15:0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 (焦磊)近日,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產品碳足跡管理各項重點任務作出系統部署,提出制定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准、加強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設、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証制度、豐富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與互認等工作舉措,並明確了職責分工和保障措施等。

如何明確產品碳足跡核算邊界、核算方法?如何提升數據質量?如何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與互認?記者就此採訪了業內專家學者。

“建設一個開放、透明的生命周期單元過程碳足跡數據庫已迫在眉睫。”清華大學碳中和講席教授、環境學院副院長徐明認為,現有數據庫面臨的問題包括不開放、不透明,以“知識產權保護”為名的商業數據庫數據閉源,牢牢掌握數據話語權,用戶無法客觀評價數據質量和適用性。

據了解,碳足跡核算的基礎方法是生命周期評價(LCA),核算產品從資源開採到處理處置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業內分析認為,與隻包括部分生產過程排放的核算方法相比,碳足跡核算包含產品上下游全過程排放,有利於實現全生命周期降碳。LCA的關鍵是數據——能夠表征我國各行業現狀的數據是建立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重中之重。

日前,中國首個開放透明生命周期單元過程數據庫——“天工LCA數據庫”正式發布。徐明介紹,“天工LCA數據庫”是“天工計劃”第一階段成果,該計劃是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牽頭,聯合國內外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發起組織的國際科學計劃,旨在基於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智能化、標准化、開放透明的生命周期評價體系,革新傳統工具、方法和模式,為服務我國乃至全球構建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新一代方法、技術、工具和數據基礎。“這一願景同《意見》提出的原則、任務和目標高度契合。”徐明說。

徐明表示,“天工計劃”要做的是打破“數據霸權”,形成數據社區,提高數據質量和公信力,“我們希望以一個開放、共享、透明、可信的機制,聯合學者和行業專家共同建立起新的行業生態,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基礎上,合力形成國際影響力,推動產品碳足跡核算、認証以及管理真正助力國家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基礎支撐。”

此前,由於對產品碳足跡的評估起步較早,發達國家在國際標准制定和碳足跡數據庫使用方面擁有更多話語權。而我國無開放透明的本土化數據庫,難以形成國際互認,在國際競爭中面臨諸多壓力。隨著國外多項法規要求產品提供碳足跡的相關舉措落地,要求供應鏈企業提供碳足跡証明的現象日益普遍,發達國家逐步以此為名構筑綠色貿易壁壘,我國產品出口受到極大掣肘。

在徐明看來,“天工LCA數據庫”可鼓勵企業積極進行產品碳足跡核算和管理,並最終引導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產品出口,推動經濟增長。

據了解,“天工LCA數據庫”由天工社區150余名行業專家聯合構建,以開放、共享、透明、可信為基本原則,匯聚了涵蓋我國55個行業、4000多組單元過程的70000多條公開數據,並在全球范圍開放免費使用,基於公開、透明、規范的流程保証所有數據完全可追溯,並且持續動態更新與修正。此外,“天工LCA數據庫”在數據、平台等多方面應用國際通行標准方法和技術,具有國際數據匯交、驗証和互認的基礎。

對比國際知名數據庫,截至目前,“天工LCA數據庫”僅用7個月的時間便得到了4132個單元過程的數據,超過部分國家10年的數據搜集量,並以日更的速度更新。徐明表示,之所以如此高效,除了數據庫本身建立起了標准化的數據收集流程,遠程、實時、多人協作的高效團隊工作模式以外,數據庫也使用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包括基於大語言模型的流信息匹配工具、數據審查工具等。

據介紹,為了解決“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與互認”,“天工LCA數據庫”從創立之初就確立了五大保障措施:“同行評審”制度保証數據質量、使用國際通用數據結構ILCD、通過Soda4LCA平台開放共享、通過GitHub呈現完全透明的數據信息、跨語言的多維交互真正實現國際互通。

(責編:羅知之、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