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熱議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加強科技賦能 強化數據治理
人民網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杜燕飛)“手機銀行業正在整體發生變革,從‘老三樣’重建設、強維護、嚴風控,變成‘新三樣’智慧運營、智能風控和情感體驗。”“渠道的演變也在催生新的銀行服務模式,為客戶提供了基於場景的金融服務能力。”日前,在第十九屆(2023)數字金融聯合宣傳年年度活動上,參會嘉賓表示,為更好地構建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數字化服務能力,銀行業持續強化數字化轉型戰略統籌力,增加科技資源投入和專業人才培養、優化組織架構變革體制機制,全面提升科技能力和數據能力。
有參會嘉賓認為,推動智能化銀行發展的動力在於,增長驅動力由獲新客轉型為存客經營后,過去“產品驅動的經營模式”在存量經營時代的經營痛點增多。比如,高端客戶被各類產品和渠道觸達,反復被打擾﹔中端客戶被冷落,減少了有溫度的綜合金融服務﹔服務碎片化,不能形成產品級、渠道級、客戶級的解決方案。要解決這些痛點,就需要做出轉型和突破。
大模型的落地應用,給銀行業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張曉燕表示,銀行業許多場景適合大語言模型的應用和落地,涉及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等。目前各國對於大語言模型的監管態度並不一致。她建議,為了規范大模型在銀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要及時制定規章制度來指引實踐。
圍繞金融機構加強科技輸出,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建議,金融機構要制定科技輸出規劃,明確輸出方向、重點和具體安排﹔提升自身科技能力,跟蹤前沿技術,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優勢和人才隊伍﹔培養“乙方思維”,認真研究市場和客戶需求,加強對目標機構的營銷和服務﹔加強科技輸出生態建設,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完善輸出鏈條、生態,在技術輸出的基礎上,輸出人才、產品和數據。
參會嘉賓表示,銀行數字化經營面臨非常大的機會,數字化經營是圍繞人、貨、場的全新數字經營模式,包括客戶畫像、需求洞察、智能觸達、數據閉環、生態連接等。一方面,遠程面簽技術以及數字化風控技術使得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具備了數字化經營的基礎﹔另一方面,銀行客戶和場景在傳統經營中沒有得到重視,比如在客群分類、差異化定價、交易即營銷等方面,都存在大量的可經營空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