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發掘“第一資源” 譜寫人才強國新篇章

人民網聯合報道組
2023年12月16日13:1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12月9日至10日,首屆中國(海南)人才交流大會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辦,700余家用人單位攜2萬余個崗位赴會,吸引了1.2萬余求職者到現場參會、12萬多人次瀏覽線上“招聘專區”。“大會專場招才引智活動堅持以‘缺什麼引什麼’為導向,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項目發展需求開展。”海南省委人才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12月12日,北京市豐台區發布《推動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保障行動計劃》,公布實施“產業人才引領行動、基礎人才強基工程、管理人才提質行動和青年人才開發行動”四大專項行動,為全區招才引智工作提出頂層設計。

近日,江蘇省蘇州市還發布了《人才落戶管理辦法》“升級版”,宣布從2024年1月1日起,放寬落戶政策,本科學歷、中級職稱和技師,有來蘇就業意願但尚未就業的相關人員,可“先落戶后就業”。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性資源。近年來,在不斷加碼人才扶持政策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地方認識到,引才為先,育才為要,留用為本,隻有深度發掘人才“第一資源”,統籌做好引才、育才、用才“三篇文章”,才能為創新驅動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新措引才:加力度,升溫度

區域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隻有吸引、集聚人才,才能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近兩年來,為了吸引人才,一些地方爭相在人才投入、環境營造、政策創新等方面發力,著力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

為了吸引全球頂尖人才,河北省雄安新區開出優厚“價碼”:給予2000萬—5000萬元科研經費和300萬元生活補貼,獎勵一套不低於200平方米的住房﹔對高端人才實行“特崗特薪”﹔設立高層次人才“編制池”,提供事業編制。

雄安新區與150所高校簽訂共建引才工作站合作意向書。雄安新區黨群工作部供圖

雄安新區與150所高校簽訂共建引才工作站合作意向書。雄安新區黨群工作部供圖

遼寧省沈陽市出台“興沈英才計劃”,每年提供不少於15億元的專項資金保障人才事業發展。對頂尖青年人才,最高給予每人500萬元獎勵、100萬元科研經費。對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科技人才,給予每人50萬元科研經費。

沈陽招聘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尹柏寒攝

沈陽招聘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尹柏寒攝

山城重慶的“引才專列”今年就兩次奔赴各地攬才。3月,前往北京、西安、哈爾濱、長春、成都等8個城市的20所高校,意向性引進人才6509名。9月,又帶領766家用人單位“駛”進7省16所高校,與9371名人才達成初步招聘意向。

為了在日趨激烈的“引才大戰”中贏得一席之地,不少地方更是在柔性引才上下足了功夫。

今年11月,安徽省合肥市宣布發放柔性引才補貼。針對重點產業鏈入庫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市屬事業單位柔性引進的各類人才,按年度計稅報酬的30%擇優給予用人單位,用作引才補貼,每人(團隊)每年最高補貼可達100萬元。

海南緊盯冬天在該省休養的“候鳥”人才,累計柔性引進130多名院士專家,聯系服務擁有高級職稱或相應層次的“候鳥”人才1.3萬余名。

地處大別山腹地的湖北省英山縣,在人才吸聚上天然不具優勢,但當地充分利用“夏避暑、冬溫泉”的資源稟賦,叫響了柔性引才品牌。“去年,我們創新實施了‘避暑引才’計劃,發布十條招才引智政策。今年又推出‘暖冬人才’計劃,計劃利用春節將至的契機,邀請在外創業的優秀人才回來參與家鄉建設。”英山縣委書記鄭光文表示,最近兩年落戶英山的一些龍頭項目,比如均瑤集團、重慶美麗信、英創匯智等企業的入駐,都得益於柔性引才政策的實施。

招才引智,優惠政策固然是加分項,但是用誠意和溫度打動人才,也成為很多地方的“殺手锏”。

“最打動我的是既有溫度又有力度的人才政策。本科生也能享受人才補貼,切實解決年輕人租房難、購房難的問題,讓我感受到蕪湖惜才、留才、愛才的誠意。”選擇入職安徽蕪湖海螺集團旗下科技研究院的畢業生陳奇表示。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將專科(高職)畢業生納入大學生租購房補貼政策范圍。大學生租購房補貼實行“網上辦”“掌上辦”,由半年一審提速至一月一審。落實中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一次性獎勵政策和“六大產業集群”企業新引進碩博研究生一次性人才獎勵政策,全力營造“拴心留人”人才軟環境。

多元育才:重剛需,建梯隊

在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重慶永川工廠汽車制造實訓基地,去年剛從永川職業教育中心“長城汽車訂單班”畢業的李尚豪帶著師弟師妹們開展實操。雖然才工作一年多時間,但他動作嫻熟利落,儼然經驗豐富的老員工。他的成長,受益於校企聯合共建“訂單班”培養方式。

將“課堂”設在車間,學校和企業共建“訂單班”培養人才方式,在西部職教基地重慶永川區已開展多年,每年為企業培養人才超5000人,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數量突破1300個。

滿足我國龐大而復雜的人才需求,必須主要依靠自己培養。各地在不拘一格引才的同時,也在按照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的目標,努力創新多元化育才模式,走好人才自主培育之路。

聯動式育才支撐高精尖產業發展。今年6月,北京市首個市域產教聯合體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22家學校和企業共同組建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通過深化產教融合、產學聯動,建立“職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

未來,北京還將打造10個左右具有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功能的市域產教聯合體,助力首都高精尖產業主陣地建設。

2023年北京市金秋招聘系列活動現場。北京市總工會供圖

2023年北京市金秋招聘系列活動現場。北京市總工會供圖

扎根式育才聚焦“卡脖子”難題。海南是中國最重要的育種基地之一。過去,科研團隊主要是利用海南的光熱條件進行加代繁育,做科研還是要回到北方。如今,隨著中國農科院國家南繁研究院建立,已有15支科研團隊入駐,270名海南專項計劃研究生全過程在瓊培養。

項目式育才壯大專才隊伍。近5年來,海南省通過實施南海育才項目,選拔培養“南海創新人才”“南海創業人才”“南海工匠”“南海鄉土人才”累計近千名,提供各類人才資助累計2億余元,初步形成一支規模較大、門類齊全、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

梯隊式育才夯實技能型人才高地。“制造業當家”的廣東省,已基本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技工教育體系,目前全省有148所技工院校,在校生65萬人。今年10月,《關於加強新時代廣東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出台,提出建成以學生學徒、技培生等政策為“根部”,以“新八級工”、企業自主評價等政策為“腰部”,以中華技能大獎、首席技師等政策為“頂部”的“廣東技能樹”,開創新時代廣東高技能人才工作嶄新局面。

放手用才:搭舞台,壓擔子

地方和人才的最好“關系”,是共同成長。在用好人才方面,各地紛紛出台硬招實招,點燃人才創新創業活力與熱情。

“到達拉特旗工作兩個月來,融入得很順利。旗裡在生活上對我們關心備至,在工作上全力支持,讓我們放開手腳去干。我切實感受到了‘暖城’之‘暖’。”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第五小學校長王慶偉感嘆。他是達拉特旗今年引進的四位名優校園長之一。讓他心暖的,有生活上的關懷,更有工作上的“放開手腳”。

為了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熱情,內蒙古自治區開通了引進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放寬資歷、年限等條件限制,破格評聘相應職稱和崗位。2022年,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生阿如罕博士被引進到內蒙古工業大學。當年,他就獲評正高級職稱,是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最年輕的教授。

“雄安新區實行‘大部門制’管理,我在工作中接觸業務多,積累了多個處室的工作經驗,有挑戰,但也磨煉人,能得到快速成長。”說起這兩年在雄安的工作,雄安新區黨群工作部干部白鑫森豎起大拇指。

清華大學法學博士、河北省選調生、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干部……來雄安前,白鑫森的經歷可謂豐富。今年初,選調期滿后,他選擇了留下。讓他留下的,是靈活的用人機制、廣闊的發展空間。

雄安新區容東片區。人民網記者 李兆民攝

雄安新區容東片區。人民網記者 李兆民攝

在激勵人才干事創業的軟硬件方面,各地更是頻出實招。

除了引進單位給予科研經費外,內蒙古自治區每年對上年度剛性引進的博士人才,綜合評估科研潛力,疊加給予10萬元至40萬元不等的科研啟動支持。

湖北省今年啟動了“博士后尖端人才引進計劃”“湖北省博士后優秀人才跟蹤支持計劃”,資助40名優秀博士進站從事博士后研究,給予每人每年20萬元資助。獲選人員期滿出站后,湖北省事業單位可將其作為高層次緊缺人才通過公開考核引進。

安徽率先成立人才發展集團、設立5億元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新疆設立100億元人才發展基金,支持重大產業項目、重要建設工程、重大科研平台、關鍵民生領域等人才培養引進……

各地堅持以引才為基礎、以育才為重點、以用才為根本,深耕人才引、育、用全鏈條發展,既重數量更重質量,充分激發各類人才活力,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讓“人才強國列車”跑得快、行得直、開得遠,向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勇毅前進!(郭婷婷、肖璐欣、董兆瑞、張聿修、孝媛、王斯文、汪瑞華、寧玉瑛、朴馨語、毛雷、劉敏、李欣洋、李雪晴、陳晨、黃津曉虎)

(責編:陳鍵、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