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科創引擎 培育新質生產力
蘇州相城區:讓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聚焦新質生產力】
◎本報記者 張 曄
近日,記者走進蘇州市相城區長三角國際研發社區,發現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陸軍領銜的團隊,正面向100+比特量子計算機開展技術攻關。
在量子科技長三角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實驗室內,3台超導量子計算機持續運行,10多名年輕科研人員正在進行調試和運算。“我們一方面不斷提升加工工藝和測控技術,研制下一代量子計算機﹔另一方面加快建設‘量子—電子混合算力網’,支撐江蘇做優做大做強算力產業。”創新中心高級專家程啟月教授介紹。
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在於科技創新。相城區依托長三角廣闊的制造業發展腹地,瞄准“創造”與“制造”的中間環節,引進建設了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創新綜合體、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推動更多研發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面向未來產業布局前瞻科技項目
數字經濟時代,得算力者得天下。當各地都在搶抓電子計算機算力風口時,相城區卻沒有走尋常路。
2021年12月,創新中心落地相城﹔2022年8月,開始搭建實驗室。短短一年多時間,創新中心就攻克量子計算機的全套技術、工程難題,目前已經完成20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的研發。
創新中心的超導量子計算機由顯示控制系統、微波測量系統、低溫環境系統等部分組成,目前能夠實現高保真度的單量子比特門和雙量子比特門操縱,能夠演示小規模的典型量子算法,並提供圖形化人機交互用戶開發界面。
“我們突破了微波測控、低溫制冷、低溫器件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正在構建包含工業軟件、公共基准、工業母機、驗証樣機、科學研究、工程研制,以及產品、市場在內的量子計算機產業體系。”創新中心張祥博士介紹。
目前,創新中心已在金融安全、生物醫藥、新材料分析等領域開展應用場景探索,發揮量子並行計算的優越性,解決經典計算難以解決的、復雜的算力問題,相城區也在規劃打造量子科技產業園,未來有望成為產業發展“加速器”。
相城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相城區著力打造一批高勢能科創平台,以平台牽引作為科技策源,帶動產業集群發展,目前該區已集聚各類科技服務機構200余家,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動力源。
瞄准科技前沿原創成果加快產出
記者在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以下簡稱“長三院”)見到馬毅時,他剛從武漢回來。作為微曠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他親自去武漢某大學調試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顯微CT。
3年前的馬毅,身份與現在相反,也是顯微CT用戶,但使用的是進口設備。
國內科研和產業迅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科學分析儀器市場需求。“國外儀器價格昂貴、無法定制功能,為什麼我們造不出來?”馬毅等幾位高校科研工作者一商量,決定組建團隊自主研發。
在項目負責人范國華教授的帶領下,他們成功研發出高性能顯微CT、智能工業CT、多場景CT原位成像台等多款三維成像設備。“隻要把材料樣品放進去,就能以亞微米級別的分辨率重構樣品的三維結構,還可以自動分析樣品缺陷。”馬毅說。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擔任院長的長三院,已集聚人才600余名,圍繞關鍵結構材料、材料成型加工、科學儀器開發等領域,採用“撥投結合”新模式,實施了一批填補國內空白的重大創新項目,與長三角區域材料領域龍頭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近100家,協助企業達成技術合作約250項。
在長三院的旗幟效應下,相城區已集聚先進材料企業695家,2023年1月—11月全區先進材料產業銷售收入832.5億元、同比增長4.0%,淨入庫稅收26.4億元、同比增長50%。
近年來,相城區堅持“研發作為產業、技術作為商品”,將科研平台高勢能轉化為科技企業強動能。2022年,相城區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6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52.64億元,佔規上工業產值比重60.4%。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