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民生事 暖人心”系列報道

打開“就業手冊”:拓展就業選擇 新職業成就新生活

孫陽 任妍 趙芳 武笑
2023年12月25日08:3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問診檢查、開單取藥、排隊代交費、打印病歷……早上7點開始,大飛(化名)手裡拿著大大小小各種單據,在醫院裡奔忙起來。

“這種藥是一天兩次、每次一粒,餐后服用,注意飲食清淡。”28歲的大飛是北京的一名陪診師,雖然每種藥的用法用量在包裝盒上都有標記,但大飛還是會把醫囑向患者耐心講解一遍。

陪診師大飛為患者細心說明藥的用法用量。人民網記者 任妍攝

陪診師大飛為患者細心說明藥的用法用量。人民網記者 任妍攝

徘徊在電子儀器前的老人、到處問路的外地患者,以及獨自看病的年輕人……近年來,以陪診師為代表的新職業回應了社會新需求,為勞動者提供了更豐富的職業選擇。

就業事關千家萬戶安定幸福。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當前,新職業新崗位正成為就業“蓄水池”,多元業態拓寬了職業選擇,成就了百態人生。

碼農轉型陪診師 另辟新徑靈活就業

“您已接單成功!”這兩天,大飛再次踏上了陪同協助就診的路上。大飛告訴記者,對於異地來京的患者或是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流程不熟悉、家人不在身邊,去趟醫院絕非易事。

“之前做了6年程序員,以前上班都需要坐班,目前主要對接企業集團和自媒體獲客陪診,相比之下可以自己安排時間,更靈活自由。”從程序員轉行做陪診師的這一年多來,大飛明顯感覺到陪診需求在增加,幾乎每天能接到訂單。

在他看來,隨著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陪診服務也會成為剛需,既能更好滿足子女照顧老人就醫的需求,對自己而言,成功轉型到新興行業,也找到了新的發展機會。

陪診師大飛陪同來京就診的患者在醫院問診。人民網記者 任妍攝

陪診師大飛陪同來京就診的患者在醫院問診。人民網記者 任妍攝

“陪診師不僅有‘溫情’,更重要的是‘安心’。正是‘溫情’與‘安心’,才有了它的市場。”大飛說,自己的日常工作就是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各種就醫手續,除了取送病例、排隊取藥、代問診等服務,安撫患者心情、檢查前注意事項等人文關懷也是工作一部分。

大飛的背后,是中國龐大的靈活就業市場。外賣員、網約車司機、主播……互聯網加持下催生的靈活就業崗位越來越多,讓更多人有了就業新選擇。

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及“新就業形態”的概念,到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關愛逐步落地。

2023年2月,人社部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合同和書面協議訂立指引(試行)》,明確將職業傷害保障制度寫入文件,解決新就業群體的職業隱憂。此前,2021年7月出台的《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也將新就業群體納入勞動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范圍。

一技之長“電”亮未來 技能讓就業更寬廣

“職業技能培訓不僅讓我找到了人生方向,也改變了我的命運。”張強自信滿滿地說道。

作為山西省呂梁市高級技工學校電氣自動化專業的一名高二學生,張強回憶說,“初中的時候,文化課一直是我的弱項,我對動手能力比較感興趣。初中畢業之后,就覺得學一門技術也會有一個好的出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自己的鑽研與進取,讓張強在學校找到了新方向。

張強在安裝指示燈盒實訓中。高磊磊 攝

張強在安裝指示燈盒實訓中。高磊磊 攝

就業是民生之基,技能是立身之本。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工作,《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政策相繼出台,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不斷健全,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進入“快車道”。

對個人而言,掌握一技之長,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途徑。兩年多的技校學習生活讓張強收獲頗豐,他先后獲得第三屆呂梁市職業技能大賽和第四屆山西省職業技能大賽的冠軍、第二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入場券。

“技能大賽改變了我的人生,它讓我有了價值感,同時也得到更多認可和尊重。”曾經的他,苦於自己文化課的短板﹔如今的他,立足實操能力的提升,有了更多選擇。至此,張強有了新的人生目標,“我想繼續好好上學,考大學,參加更高規格的比賽。”

千工易尋,一技難求。從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制定出台《關於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意見(試行)》,再到《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印發、“技能中國行動”深入實施……一系列有力舉措,為技能人才成長創造了良好條件,也激勵了更多人走技能報國之路。

“樂道傳遺”的少年郎 直播捏面人成“網紅”

“在許多人眼中,捏面人不是一項熱門的職業。但我覺得,身為非遺傳承人,就應該把職業、責任、愛好結合起來,堅守下去。”今年27歲的郎佳子彧,畢業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郎派面塑藝術的第三代傳承人,也是一位活躍在短視頻平台的“網紅”短視頻創作者。

郎佳子彧通過短視頻直播,讓更多人關注並喜歡捏面人。受訪者供圖

郎佳子彧通過短視頻直播,讓更多人關注並喜歡捏面人。受訪者供圖

郎佳子彧大學畢業時,父親不贊成他把捏面人當做職業的選擇。“憑你自己的能力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我擔心你靠這很難養活自己。”

對於父親的建議,郎佳子彧有自己的理解,“如果它能變成一個很有保障的職業,有一個更好的創作環境,那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數字經濟下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讓郎佳子彧看到了機遇。畢業后,郎佳子彧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通過短視頻直播方式吸引更多粉絲了解、喜歡面塑,再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手藝人變現的通道。

在互聯網平台,像他這樣的“新市井匠人”還有很多,根據58同城對青年就業的觀察,新職業裡蘊藏著時代溫度,映射出人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互聯網平台持續拓寬居民消費場景的同時,以外賣配送、物流快遞、網約車、生活服務、直播類、運營和客服等崗位為代表,已成為吸納青年群體就業的重要力量。

“數字經濟創造新崗位和新職業,增加了大量就業機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楊旭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數字經濟以高新技術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依托、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加速器”,對就業的創造效應要大於替代效應,在促進就業總量增長、結構優化、質量提升方面有積極意義。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靈活就業、平台就業、組合式勞動、人機協同、自主創業等將成為新的就業趨勢。(實習生王焱茹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閱讀】

翻開“減稅賬本”:稅費負擔減少了 創新動能更足了

(責編:羅知之、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