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高質量發展 看保險業如何做好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如何落實好這一要求,成為業內關注的熱點。
“把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放到突出的重要位置”“豐富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發揮跨境經營優勢,積極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幫助企業防風險、拓市場、補損失、促融資”“為國家重大戰略提供堅實風險保障”……1月4日,在金融監管總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五家保險機構相關負責人圍繞“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這一主題介紹了具體舉措。
金融監管總局“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杜燕飛攝
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近年來,我國保險業不斷發揮風險保障作用,支持科技創新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水平,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我們推進科技保險發展,面向‘專精特新’企業,創新推出涵蓋研發、生產、銷售全流程保障的專屬保險產品。2023年1至11月,中國人保共承保高新技術企業10.6萬家,覆蓋率達到22.75%;‘專精特新’企業2.74萬家,承保覆蓋率24.21%,提供風險保障5.14萬億元。”中國人保集團戰略部主要負責人張寶輝表示,牽頭行業成立中國集成電路共保體,共為19家集成電路企業提供保險責任金額超過1.3萬億元﹔重點支持電力、海風、裝備制造、交通運輸、建筑、通信、航空和能源核電等關鍵領域,首批選取10家核心央企鏈主,探索鏈式保險綜合服務方案,2023年1至11月,共為7.23萬家規模以上企業提供保險服務﹔創新風險減量服務,累計為22.68萬家安責險客戶提供事故預防服務63.3萬次,協助排查風險隱患30.96萬個,降低經濟社會總體風險水平。
再保險作為保險的保險,是社會風險分散的重要機制。據中再產險副總經理王忠曜介紹,中再產險與客戶公司協作簽訂國內首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綜合保險專項合約”,創新推動保險業服務相關中小企業和國家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常年支持C919國產大飛機、國產衛星、蛟龍一號、國產航母等國之重器建設,累計提供再保險風險保障1000億元﹔長期擔任中國核保險共同體執行機構,實現對境內近萬億元核能資產和所有一線員工的風險保障全覆蓋,為“華龍一號”等首創核電技術提供再保險保障。
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部署,中國信保業務管理部總經理楊明剛介紹,中國信保打造具有信保特色的產業鏈服務支持體系。2023年1至11月,累計承保電子信息、家電、整車工程機械、生物醫藥、新能源、紡織服裝和現代農業等7條產業鏈出口3329億美元、國內貿易2657億元,佔公司業務比重近50%,助力保障重點產業鏈穩定暢通。
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
當前,我國正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保險業在推動我國外貿行業提質升級的同時,也為中資企業“走出去”提供風險保障。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業務管理部總經理於曉東表示,作為我國唯一一家管理總部在境外的中管金融企業,中國太平發揮海外直保、再保協同優勢,為“走出去”中資企業提供出單及屬地保險服務。截至2023年11月末,集團境外機構共計21家,累計承保“一帶一路”項目441個,提供風險保障5,064億,承保海外業務共涉及全球86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56個國家與34家保險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並建立了直接代出單及共保合作關系,為眾多我國公司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東南亞、南美洲等地的重點“一帶一路”項目提供一攬子保險保障。此外,中國太平與多家基建類央企保險管理平台和再保險公司共同組成了中國太平基建業務合作聯盟,夯實和提高服務大企業、大項目的能力,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建設。
“作為我國唯一的政策性保險公司,我們積極幫助企業防風險、拓市場、補損失、促融資,扎實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走深走實,服務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2023年1至11月,累計支持對共建國家出口和投資2152億美元,向企業和金融機構支付賠款超14億美元。”楊明剛表示,加大對外貿企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服務貿易的支持力度,2023年1至11月,中國信保短期險承保金額實現7073億美元,增長2.6%﹔短期險服務支持客戶19.8萬家,增長11.9%﹔出口滲透率達23%,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累計支持跨境電商外貿新業態出口174億美元,支持服務貿易出口80億美元,同比增長18.5%,支持我國外貿發展提質升級。
發揮保險保障作用守住民生底線
養老金融不僅是國家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養老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后盾。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預計養老金融業務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保險業在養老產品設計、長期資金管理、養老產業融合上具有獨特優勢,如何發揮好保險這些優勢,是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的關鍵。”中國人壽壽險公司副總裁、董事會秘書趙國棟表示,中國人壽將不斷加強產品創新,研發繳費方式、保險期間、養老金給付等更為靈活的養老保險產品,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保險市場需求﹔進一步強化風險管控能力,通過加強與醫院、醫保局以及健康管理第三方的合作溝通,推動數據資源共享應用,提高精准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拓展可承保人群,讓風險保障惠及更多老年人群﹔進一步發揮資金、客戶、品牌、渠道、隊伍等優勢,參與和整合養老產業鏈,打造“產品-服務-支付”閉環,改善老年人健康狀況,提升生活質量。
數據顯示,中國人壽集團旗下壽險公司已積累養老險准備金約1.8萬億元﹔截至2023年末商業養老金存量規模79億元,有效賬戶數34萬戶﹔目前在辦長期護理保險項目69個,覆蓋全國3500多萬人,2023年公司承保老齡意外險近5000萬人次,提供約3.6萬億元風險保障,賠付金額14.7億元,在天津、蘇州、成都等13個城市啟動14個養老項目,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需求。
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給人民群眾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造成損失。應對巨災風險方面,保險業有哪些具體措施?
“再保險能夠在更廣泛的時間和空間裡分散轉移巨災風險,支持保險市場穩健發展,是多層次巨災風險管理體系的關鍵一環。”王忠曜介紹,中再產險積極推動各地巨災保險試點,目前已在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率先開展巨災保險試點業務,中再產險年均承擔國內地震風險總累計責任超過5萬億元,洪水台風總累計責任超過9萬億元﹔開發針對性、創新性的巨災保險產品,建立健全巨災風險管理產品體系,主持開發極溫、暴雪、傳染病等指數型巨災保險等創新產品,豐富巨災保險產品供給﹔開展巨災領域風險減量服務,自2018年起,先后發布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震、台風、洪澇巨災模型,為保險再保險業融入社會巨災風險管理體系提供抓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