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述評⑨)

本報記者
2023年12月31日05: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總體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回顧2023年經濟工作。

  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走出了一條不尋常的復蘇曲線,頂住了外部壓力、克服了內部困難,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事非經過不知難,開局之年中國經濟的新氣象,來自深化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來自宏觀調控的精准有力,來自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精准有力、產業政策發展和安全並舉、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強、社會政策兜牢民生底線……這一年,各類政策協調配合,產生“1+1>2”的效果,充分調動經營主體積極性,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

  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更好統籌當前和長遠……這一年,堅持系統觀念、守正創新,從戰略全局出發辦好自己的事情,在矛盾變化中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開局之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匯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推動中國經濟巨輪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破浪前行。

  激發穩增長動能,宏觀政策靠前發力、精准發力、協同發力

  開局之年的中國經濟,面對新的困難挑戰: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周期性結構性矛盾交織,總需求不足的矛盾凸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難度加大。

  風雨無阻,砥礪向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積極擴大總需求,大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切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努力實現全年發展目標。”

  宏觀政策靠前發力、精准發力、協同發力,合力促進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穩住經營主體,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

  入冬后,海南省儋州市白馬井鎮的駱氏川菜坊生意愈發紅火。

  “生意好著哩,晚上一桌翻台好多次!”川菜坊經營者駱小明說,“今年,減免稅將近3萬元。我有信心經營好。”

  推動經濟持續好轉、實現高質量發展,要為各類經營主體投資創業營造良好環境,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讓企業獲得資金“及時雨”﹔分批次延續、優化和完善近70項稅費優惠政策,為企業送去減負“大禮包”……一系列措施密集出台,讓千千萬萬像駱小明這樣的經營者信心倍增。前11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1.8萬億元。截至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8.74萬億元,同比增長24.1%,增速比上年末高0.3個百分點。

  企業生產經營穩住陣腳,生產供給穩步回升。前11月,我國新設經營主體3020.4萬戶,同比增長10.5%﹔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

  化解突出矛盾,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面對總需求不足成為中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各地區各部門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會生產實現良性循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讓消費熱起來,更好發揮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北京對直播電商、線上線下融合消費等創新示范項目予以資金支持﹔四川推出覆蓋40個新消費場景的消費券﹔廣東推動1億輛次自駕車進鄉村和民族文化廊道……各地緊跟消費潮流推出新舉措,持續激發消費潛能。

  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深入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各部門接連出台減輕消費負擔、優化消費環境政策,有力提振消費信心。

  消費是最終需求,也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3.2%。

  讓投資快起來,更好發揮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

  汩汩漢江水,穿越近百公裡長的秦嶺輸水隧洞,潤澤關中大地——今年7月,連接長江、黃河的引漢濟渭工程成功實現向西安先期供水。2023年,陝西省財政廳安排資金11.68億元,保障省內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資金需求。

  3.8萬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加快發行、使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持續發力新基建﹔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開局之年,各地區各部門拿出切實舉措,一批穩投資、促發展、惠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設提速。前11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5%,保持較快增速。

  促進就業增收,提升高質量發展帶來的獲得感。

  福建福州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間裡,福州大學光電專業應屆畢業生張建斌邊記筆記邊跟師傅熟悉工藝流程。“每個月除了固定工資外,還能拿到1000多元的見習補助。”張建斌說。

  “市裡出台政策,今年以來累計為未就業畢業生提供見習崗位2536個,發放見習補貼555萬元。”福州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說。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開局之年,一邊是2023屆高校畢業生數量再創新高,一邊是經濟下行壓力下就業受到影響。各地區各部門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兜底線。

  穩崗返還政策繼續實施、吸納就業補貼延續拓展、一次性擴崗補助及時重啟,今年以來各級政府各類資金直接支持就業創業超過2000億元。前11月,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降到5.2%左右,比去年低0.4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的穩定,奠定了居民增收的良好基礎。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5.9%,居民收入增速快於GDP增速,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這“兩個快於”,意味著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意味著高質量發展獲得感更強。

  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相互促進。一組數據揭示出宏觀政策的重要作用:在擴內需政策支持下,前11月,僅水利建設項目就吸納就業257.3萬人,同比增長9.1%,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為穩就業、增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就業穩定帶來收入增加,又對擴內需產生了積極推動作用,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實際增長8.8%,高於同期GDP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其中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

  “宏觀政策力度得當、措施精准,降低了企業成本,進一步激發了企業發展內生動力,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微觀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昌林表示,開局之年,我國經濟在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上都取得明顯成效,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不斷鞏固。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

  開局之年,各地區各部門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新發展理念“指揮棒”立起高質量發展“風向標”,持續以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新質生產力,對中國經濟影響深遠的當代先進生產力。

  “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概念,引發海內外高度關注。

  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縱觀世界經濟史,成功轉型成為高收入經濟體的大國,都是從要素驅動型轉向創新驅動型發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已是重中之重。

  開局之年,圍繞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政策引擎加大馬力,持續釋放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澎湃動能。

  實時識別行駛車輛、復雜路障,完成計算過程隻需一個充電寶的功率。在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開放日現場,一款低功耗嵌入式L2自動駕駛感知方案,讓不少參觀者駐足。

  “我們希望以人工智能這一前沿技術為牽引,通過算法生產的標准化以及生產力平台的構建,不斷降低人工智能的應用成本。”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印奇說。

  今年以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出台措施,積極布局人工智能產業,全國已有超過30個城市建設智算中心。政策引導、供需兩側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成果開始大規模地從實驗室研究走向產業實踐,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

  人工智能的突破,也為傳統產業注入新動能,加快實現轉型升級。

  山東省菏澤市新巨龍煤礦,井下800米深處,高清無線攝像儀正在實時監測鑽孔機器作業。

  “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視覺識別技術,分析卸壓鑽孔施工質量、輔助驗証工程規范性,原本需要3天的防沖卸壓施工監管流程縮短至10分鐘以內,極大提升了驗收的及時性、可靠性。”新巨龍煤礦防沖中心主任賈海濱說。作為國家級智能化示范礦井,新巨龍煤礦已實現智能開採。

  在產業政策支持下,注入人工智能等先進適用技術的煤炭行業等傳統產業,向著智能化、綠色化加速邁進,持續增強著產業核心競爭力。

  山東青島,深海極地開發產業集群布局建設﹔安徽合肥,空天技術、聚變能源等先導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河南鄭州,類腦智能機器人研發設計與產業化不斷提速……放眼神州大地,傳統產業因“新”而活,經濟體系因“新”而進。各地通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塑造競爭新優勢,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這一年,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腳步堅實。

  年終捷報頻傳。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主線正式貫通,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將進入“半小時生活圈”﹔2023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大會相關企業達成意向投資額超千億元。

  今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較上年增加100億元,其中用於產業發展比重達60%﹔普惠金融政策發力,加大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信貸投放和保險保障力度,有效滿足農業轉移人口等新市民的金融需求……定目標、抓落實,協調發展邁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

  這一年,綠色轉型與經濟增長協同發展政策有力,成效顯著。

  今年上半年,我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4%。前三季度,以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低碳為特點的“新三樣”等產品合計出口7989.9億元,同比增長41.7%。截至三季度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28.58萬億元,同比增長36.8%。經濟社會發展含綠量更高、含碳量更低、含金量更足。

  這一年,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擴大。

  從支持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5個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到對提高利用外資質量、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等做出明確規定﹔從建立健全跨境投資稅收服務長效機制,到擴大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范圍……今年,穩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以務實舉措持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中國依然是全球投資熱土。前11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8078家,同比增長36.2%。

  隆冬之際,卻是“紅美人”柑橘豐收季。浙江湖州南潯區練市鎮西堡村村民李新龍吃完晚飯,又一頭扎到果園裡接著採摘。

  去年,西堡村等23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投資組建湖州練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入區屬國有企業南潯強村富民發展集團,採取“投建返租”模式,依靠“共富工坊+村集體+農創客+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吸納周邊11個家庭農場參與。

  今年,市、區兩級財政通過產業集聚發展資金、項目補助等方式,先后給予練美農業獎補資金520萬元﹔南潯銀行為參與創業的農民提供最高30萬元的低息貸款,累計發放480余萬元、惠及30余戶農戶。

  兩年來,甜蜜惠農“共富工坊”已幫助23個村每村每年增收超20萬元,帶動400余名村民就業。工坊還專門劃取92畝種植區,由63戶低收入農戶免費認領,戶均年增收2萬元。

  今年,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首次突破10萬億元,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傾斜﹔脫貧縣特色主導產業產值超過1.6萬億元,鄉村產業培育壯大,農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

  這一年,共同富裕扎實推進,更多人在“共建共享”路上獲得感滿滿。這背后,是制度設計、資金投入的務實有效,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舉措的持續推進,是對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有力促進。

  在國家信息中心,由經濟預測部產業室主任魏琪嘉團隊統計的三條曲線,分別反映全國工業生產效率、重點新產品發展、創新驅動指數,它們的持續向上增長,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這三根線表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下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更加堅實有力。”魏琪嘉說。

  構建新發展格局,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

  大國經濟,需要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從而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越是關鍵時點,越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發展的安全性主動權。

  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供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動態過程,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著力暢通經濟循環,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圓盤狀的掃地機器人在地板上旋轉吸塵,一路避讓寵物貓、沙發腳,靈巧自如。“買過台式的、手持的,還是這個好用!”科技升級催動消費升級,北京市民柳丹體會深切。

  替柳丹“干活”的掃地機器人產自雲鯨智能創新(深圳)有限公司。“全年累計減稅約900萬元,支持我們專注技術研發。”公司創始人張峻彬說,今年“618”單品銷售額破2億元。目前雲鯨智能已累計申請970多項技術專利,將加速產品迭代。

  開局之年,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需求側,《“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有序推進,商務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促進家居消費若干措施、關於推動汽車后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政策密集出台,新產業培育壯大,新產品加速生產,更好激發內需潛力。

  供給側,一系列改革舉措扎實推進,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增加有效技術供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首個訂單成功交付,初戰告捷。”今年5月,西安交通大學退休教授、陝西埃恩束能碳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趙玉清發了一條朋友圈,配上產品的裝車現場照片。趙玉清團隊自主研發的高端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專利技術等轉化運用和產業化……今年,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不斷完善,創新成果加速轉化為有效技術供給。

  ——增加高效制度供給,消除經濟循環的堵點、卡點。

  “注冊制下可預期性更強,審核效率提升。”成為首批主板注冊制上市企業之一,深圳中電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充分利用好上市融資,持續助推企業做優做強。

  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全方位支持民營經濟成長﹔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全面落地﹔推進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要素市場改革步步深入,優化營商環境招招見效,市場活力進一步提升。

  “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提高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和長期增長潛力,實現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說。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

  開局之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宏觀政策著力筑牢安全發展根基。各地區各部門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端牢糧食和能源兩個“飯碗”。

  “我種小麥,各項補貼加起來,一畝能有300元左右。”乘著惠農政策“東風”,江蘇省東海縣駝峰鄉種糧大戶曹元景這些年不僅把當初種的500多畝地擴大到2000多畝,還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

  穩定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支持高標准農田建設、強化黑土地保護利用……政策穩,糧囤滿。202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908.2億斤,再創新高。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蹄疾步穩,能源領域創新方興未艾。11月,規模以上工業原煤、原油和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6%、2.6%和5.3%。風電、光伏發電等裝機持續大幅增加,能源供需總體平衡。

  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開局之年,各地區各部門統籌國內國際,更好發揮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贏得主動。

  誠意“請進來”——

  今年9月1日,沃爾沃建筑設備(中國)有限公司進口的一台用於鉸接式非公路自卸車的再制造發動機在上海浦東海關完成申報,直接運抵企業倉庫。“首單貨物的順利通關,讓我們今后開展境外再制造產品進口業務吃下了定心丸。”沃爾沃建筑設備服務與備件副總裁陳朝平表示。

  4年前,沃爾沃建筑設備公司完成了上海自貿試驗區的“首單”離岸貿易,隨后就將亞洲總部搬到上海,如今又成了全國“重點行業再制造產品進口試點”首個吃螃蟹的企業。

  鼓勵“走出去”——

  浙江彩蝶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埃及蘇伊士省的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分期建設海外生產基地,將形成年產3萬噸高檔功能性綠色環保紡織面料的生產能力。

  不久前,公司財務負責人范春躍收到了一份政策服務包。“中國與埃及的雙邊稅收協定、《中國居民赴埃及投資稅收指南》……這讓我們對當地稅收制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范春躍說。

  “今年以來的宏觀政策,著眼長遠,服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任務,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說。

  打好政策組合拳,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堅持系統觀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

  開局之年,宏觀調控有力有效,各項政策加快落地,增強了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和底氣。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很多兩難多難問題,要在多重約束下求得最優解,尤其需要強化系統觀念,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發揮“全國一盤棋”的優勢,加強經濟運行各領域、各環節、各要素的協同聯動,打好組合拳,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這一年,宏觀政策供給力度大、頻次高,“握指成拳”體現得尤為生動而深刻——

  一體謀劃,發揮政策同向發力的聯動效應。

  不到一年,山東吉利欣旺達動力電池有限公司就實現了新型電池量產。“多虧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聯合市區兩級引導基金和社會資本,快速搭建起30億元專項基金,項目才能盡快落地。”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財政+產業”政策協力促投資﹔“環保+金融”催生綠色產品服務﹔“科技+金融”使更多初創企業破土發芽……“擰成一股繩”破解經濟發展難題,合力放大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協同推進,用好政策互為助力的疊加效應。

  “2023年,我們獲得退稅款及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的專項資金支持累計超過780萬元。”北京柏睿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睿民說,財稅政策補足給養,產業政策扶持成長,金融活水涵養動能,企業科技研發更有動力。

  財政、貨幣、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環保等政策緊密配合,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為高質量發展打開新空間。

  引導帶動,實現政策放大的乘數效應。

  建設中的山東煙台蓬萊區萬華新材料低碳產業園區,工程機械運轉不停。截至目前,園區項目累計獲得專項債券支持資金35.33億元,以此為杠杆,吸納社會資本投資110億元,預計投產后將實現年產值1800億元。

  以政府投資引導帶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重大項目、重點產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持續放大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效應。

  這一年,加強經濟政策與非經濟性政策協調聯動,實現了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良性互動——

  “我們每年招錄約50名校企共建訂單班的學生,人才支撐讓企業發展越來越好。”在重慶永川高新區,一家落戶於此的電子企業的負責人說。

  擁有8所中職院校、5所高職院校,每年能向企業輸送約5萬名技術技能人才﹔依托產業人才優勢,吸引長城汽車、雅迪電動車等一批龍頭企業入駐……永川高新區將職教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相輔相成。

  從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到建立“學歷+技能”的社會培訓機制,各地區各部門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為高質量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教育、健康、養老……一項項社會政策落地落實,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大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穩定,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各地區各部門加緊落實會議精神,凝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北京、上海進一步優化調整房地產政策,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四川成都提出28項改革舉措和重點任務,推進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深圳—中山產業創新資源對接會舉行,22個深中科技合作項目集中簽約……

  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求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發1萬億元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府投資﹔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稅費優惠政策指引(2.0)》﹔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啟動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

  “高質量發展需要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要充分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不斷形成促發展的合力。”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財金研究室主任李若愚說,隨著政策效應持續發揮、經濟轉型步伐加快、新動能快速成長,將支撐明年我國經濟持續穩步恢復。

  ***  ***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

  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每一個人團結奮斗的合力。

  化壓力為動力,積優勢為勝勢。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把握好宏觀政策取向,加強政策協調配合,以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和成效,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報記者余建斌、曲哲涵、喻思南、王觀、劉溫馨、楊彥帆、谷業凱)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31日 01 版)

相關閱讀:

開局之年,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述評①)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述評②)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述評③)

經濟回升向好 外貿外資平穩運行(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述評④)

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述評⑤)

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述評⑥)

區域協調發展整體效能穩步提升(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述評⑦)

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述評⑧)

(責編:牛鏞、岳弘彬)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