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土——外企在中國”系列專題報道
加速本土化進程 這家醫療企業因何與上海同頻共振?
45載砥礪奮進,改革開放45年來,我國醫療行業在對外開放中不斷加速發展。近年來,隨著“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醫療行業繼續駛入“快車道”。
在此期間,以GE醫療為代表的跨國企業堅持扎根中國,為中國帶來了技術、管理、人才、設備等全方位的新鮮血液,為我國醫療行業融合創新發展貢獻智慧。
2023年11月16日,GE醫療中國第三家“創中心”在上海浦東張江正式揭幕。
“上海有著非常好的營商環境。”GE醫療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張軼昊表示,在人才、營商環境、整個醫療生態體系等都具備優勢的情況下,GE醫療決定在北京和無錫之后,把第三個“創中心”放在上海浦東張江。
作為浦東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GOI)成員,初期佔地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上海“創中心”,將聚焦數字醫療技術和應用創新,打造賦能GE醫療中國研發的“智慧大腦”。中心成立伊始,就吸引了4家生態產業鏈伙伴入駐。
首批入駐合作伙伴,北京醫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呂晨翀表示,“創中心”能夠把醫生的需求和設備廠商在醫療智能化過程中的需求聚合,快速找到與市場結合最緊密的研發目標。“正因為有GE醫療這樣的企業,我們才可以提供更多的醫療使用場景。”他說。
當前,國產化已成為跨國企業在華布局的關鍵詞,使其加速“本地化”發展的方式越發多元。GE醫療基於其對中國醫療需求的多年洞察,也開啟了全系產品供應鏈本土化的進程。
在張軼昊看來,GE醫療是站在中國看中國。跨國企業必須能夠生產真正的中國產品去滿足客戶需求,GE醫療也要從一個外來者變成了一個扎根中國、為中國服務的真正的中國公司。
據了解,2023年4月,GE醫療正式宣布企業戰略升級為“全面國產、無界創新、合作共贏”,旨在進一步深耕中國。數據顯示,近年來,GE醫療國產化率由30%上升至80%。
GE醫療中國首席技術官孫旭光表示:“我們做產品不應該是閉門造車,而是整合內部資源,建立外部資源,從而消除國別產業和行業的界限。”
GE醫療在全面國產化的進程中,以開放擁抱合作共贏,其供應鏈上下游合作伙伴能近距離感知創新溫度。
瑞龍諾賦(上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長征認為,GE醫療有很強的創新基因,他的影像產品尤其是三維圖像的重建,對於公司發展來說有重要意義。
“時刻要記住你為誰服務,能夠為誰提供價值,這是GE醫療在中國扎根那麼多年,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馬長征說。
隨著新一輪數字浪潮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醫療產業作為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有著更為廣闊的前景。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超聲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會長何文看來,醫療器械關系到患者的安全和精准診療。近年來,醫療器械行業無論是在精准性還是安全性上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張軼昊看來,未來10年全世界醫療行業的變化會遠超過去百年醫療行業的變化,而真正推動這些變化的核心是數字化、人工智能、雲計算。
“要讓外企在中國種下‘種子’,讓它們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最終成長為一棵大樹。”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表示,當前全社會對開放、吸引外資已經達成了共識。外企面對中國這樣的“熱土”,是願意在這生根開花的。
對於未來,張軼昊充滿信心,他表示:“中國醫療市場現在是全世界的第二大醫療市場,我們相信中國醫療市場一定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醫療市場,我們也很希望在這裡生根。”(實習生王琦、高榮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鏈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