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經濟微觀察

持續鞏固增強內需主動力 全年主要預期目標有望圓滿完成

人民網記者 許維娜
2023年12月23日15:4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觀點摘要】

綜合考慮供需兩側的景氣水平回升勢頭,預計2023年有望圓滿實現全年主要預期目標。

當前,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出口佔國際市場份額有望維持在14%左右的水平。尤其是新賽道上的新動能是引領全球經濟加快恢復的重要創新引擎。

近年來,中國大市場一直是全球跨國公司“兵家必爭”之地。

為了應對不確定性影響,需要增強高標准市場體系的立規建制能力,加快形成規模更大、結構更優、質量更高、規則更完備、吸引力更足、安全保障能力更強的強大市場。

明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五個必須”總結深化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位列其中。

日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政策咨詢部綜合形勢室主任、研究員郭麗岩做客《中國經濟微觀察·專家談》時表示,綜合考慮供需兩側的景氣水平回升勢頭,預計2023年有望圓滿實現全年主要預期目標。根據測算,今年中國GDP的增速將達到5.2%,同時考慮0.3%左右的物價因素,預計全年GDP總值有望突破126萬億元。

郭麗岩表示,立足“十四五”中后期發展,中國經濟“穩”的基礎更牢,“進”的勢頭更足,創新引領力、內需主動力、改革激活力、統籌協調力等“多力並舉”,有利於擴大有效需求和持續增強新動能,加快支撐經濟增長回歸潛在增長水平,以自身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確定性來抵御外部不確定性,從而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

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

市場經濟是需求導向型經濟,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內在關系中兩個相互依存的基本方面,供給的總量擴張與結構調整必須以需求變化為導向,實現需求又必須依賴供給。

在郭麗岩看來,必須統籌好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協同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相互配合、協調推進,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今年以來,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不斷鞏固,內需對國內大循環的主動力角色更加明顯。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達113%。”郭麗岩表示,實體經濟領域供需互促、產銷並進的勢頭良好,經濟循環更為暢通高效,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特別是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四新”經濟的引領作用明顯。

郭麗岩表示,兩個鏈條的明顯改善值得關注。一方面是工業增加值、企業利潤和投資的傳導鏈條更為順暢。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5個百分點,尤其是11月份實際增長6.6%,說明工業領域產銷循環明顯加快﹔效益指標逐月逐季改善,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降幅持續收窄,激發民間投資積極性系列舉措加快落地,前11個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6.3%,扣除房地產之外的民間投資增速保持在9%以上,尤其是科技創新和文旅生活服務細分領域的民間投資保持雙位數增長。

另一方面是就業、收入和消費全鏈條良性循環持續優化。11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5.9%,高於GDP同比增速﹔11月份服務零售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9.5%和7.2%,這些關聯數據說明通過穩就業促增收提升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和創新消費場景等系列舉措進入集中顯效期,支撐了消費更好發揮“壓艙石”作用。

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經濟全球化為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新的機遇。

郭麗岩表示,當前,中國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出口佔國際市場份額有望維持在14%左右的水平,尤其是新賽道上的新動能是引領全球經濟加快恢復的重要創新引擎。

郭麗岩分析稱,一個封閉的國內市場不可能是真正的強大市場,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市場潛能空間,不只是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還有廣闊的國際市場。因此,要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首先是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全面推動中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以此為內核吸引全球高端要素加速向我國匯聚,從而提升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的效能,塑造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的新優勢,持續增強在全球市場上的影響力、吸引力與話語權。

與此同時,中國要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既要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又要進一步暢通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同時,還要增強在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能力,更好地以高水平安全確保高質量發展。

她還強調,近年來,中國大市場一直是全球跨國公司“兵家必爭”之地。調研發現,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綠色低碳、大健康等領域優化布局的外資企業更加關注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佔有率、成長性等業績。

目前,國內各地方也正以此為契機,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優勢,進一步加快促進內外部產業深度融合,持續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讓全球企業和人才有更多機會共享中國市場發展壯大的紅利。

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外貿發展的有利因素不斷增多,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持續鞏固。

郭麗岩表示,調研發現,目前部分實體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時確實碰到一些新情況和新挑戰。當前,要通過國內市場結構優化、提質增效助推產業升級,加快建立有利於核心技術創新突圍的良好市場環境,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新技術加快迭代突破提供更多市場“實戰”場景。

同時,全力扭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針對部分實體企業承受的外部壓力,精准出台排憂解難的真招實招,著力降低企業綜合運行成本。

郭麗岩強調,作為體制機制保障,特別是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進一步破除市場准入和准營等環節的隱性壁壘,通過深化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同時強化市場風險苗頭識別機制並做好應急處突預案。

展望未來一段時期,郭麗岩分析稱,外部環境波譎雲詭,為了應對不確定性影響,需要增強高標准市場體系的立規建制能力,加快形成規模更大、結構更優、質量更高、規則更完備、吸引力更足、安全保障能力更強的強大市場,努力把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潛能加速轉化成實際有效需求,進一步增強消費和投資意願,形成有潛能的消費和有效益的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從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而持續的內生動力。

【相關閱讀】

中國經濟微觀察:共建“一帶一路”下一個金色十年可期

中國經濟微觀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以進取的姿態解決問題

中國經濟微觀察:以“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戰略緊迫感 加快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

(責編:楊曦、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