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同比增產
人民網北京1月5日電 (記者趙竹青)科技部5日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3年度報告》。其中“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專題顯示,2023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同比增產。
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極端事件對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的影響相對較輕。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總產量預計為28.74億噸,同比增加1414萬噸,增幅0.5%。但由於受到2022年糧食減產的影響,且個別主要出口國收緊了對外出口政策,供應量減少,全球大宗糧油供應形勢總體趨緊。
報告指出,干旱是影響糧食生產的主要災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糧食主產區分別採取保障灌溉、地膜覆蓋、保護性耕作、種植結構調整以及選用抗旱品種等措施,顯著提升了農田的抗旱能力。
此外,20年來全球耕地休耕呈下降趨勢。全球耕地休耕面積由2000年的2.07億公頃下降到2022年的1.11億公頃,減幅46.4%,年平均休耕面積約佔全球耕地總面積的7.1%。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編委會主任、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主任趙靜介紹,2023年是開展年度報告工作的第12年,本年度完成了“全球土地覆蓋變化對碳損失和碳吸收的影響”“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南北極與青藏高原冰雪變化及影響”3個專題報告,可為應對氣候變化、增強全球糧食供給透明度、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數據和信息支撐。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遙感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推動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目前,中國已形成氣象、資源、環境、海洋等地球觀測衛星應用體系,逐步完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和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對地觀測能力日益提高。同時,作為地球觀測組織(GEO)的創始國和聯合主席國,中國一直致力於面向全球開放共享更多的地球觀測數據、產品、工具、知識、案例和服務,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開展生態環境監測提供遙感技術支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