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金控:以優質的財富管理創造更多價值

作為現代經濟的血脈,金融一直是連接各行各業、協調社會資源的重要紐帶。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大眾理財需求的增多,財富管理行業更是在“為實體經濟注入活水”與“居民財富保值增值”之間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橋梁”。
經過了過去十年的渠道變革和用戶啟蒙,以及監管體系和行業規則的不斷完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張,格局已然重塑,一個全新的“大財富管理”時代正在徐徐展開。
作為財富管理市場的特別樣本,中信金控從成立之日起便在多個領域穩扎穩打,不斷創新。
中信集團董事長、中信金控董事長奚國華表示,中信金控將為服務實體經濟、 防控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改革貢獻“中信方案”,堅定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成立之初,中信金控明確了“搭平台、建機制、定規則、控風險”的職能定位,並要發揮自身全牌照、全產品、全場景和全層級的綜合優勢,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全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一方面,中信金控以財富管理為抓手,通過連接中信旗下各個金融子公司,構建了一個全牌照、立體化、一站式的財富管理生態,並覆蓋了國內最廣泛的財富客群和資產品類﹔另一方面,中信金控還構建了財富管理、綜合融資、資產管理的“三環價值鏈”。其背后的邏輯是,打通一個大財富管理的閉環:實體企業-投資銀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零售客戶。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中信金控連接各子公司共同構建金融生態,財富管理總規模23萬億元,資產管理規模超7萬億元,綜合融資規模13萬億元,服務個人客戶近2億人。
以此可見,財富管理通過金融工具和服務進一步優化了社會的資源配置,提升了多層次融資的效率,進而推動“金融、科技、產業”三角的良性互動。
放眼未來,“中信聯合艦隊”跟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脈搏,正朝著大財富管理時代穩健前行。
“一三一四”財富管理體系一周年:從構建機制到落地實踐
成立之初,中信金控在戰略層面選擇了從財富管理入手,按照“以優質財富管理創造價值金控”的理念,制定了中信財富管理的“一三一四”體系。
具體來看,“一”是建立一套財富管理委員會的決策推動機制﹔“三”是打造聯合協作、客群服務、產品管理能力三大工程﹔“一”就是要構筑財富管理的統一平台﹔“四”是要夯實隊伍管理、考核管理、品牌管理和渠道管理四大支柱。
如今,時隔一年,“一三一四”體系從體制機制建設,到落地實踐的成效如何?過去這段時間,這套體系又進行了哪些升級和優化?
中信金控總經理曹國強表示,要把中信金控打造成驅動集團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引擎”,在建立全面風險防控體系、綜合金融服務體系、統一客戶服務體系和先進科技賦能體系的基礎上,構架“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綜合融資”三大核心能力,服務實體經濟,創造更大價值。
如何充分調動不同金融子公司的資源與能力,形成協同發展的正向循環,進而實現“1+1>2”的效果?這也是中信金控正式成立一年以來首先要破解的課題。
對此,曹國強強調,在小金控模式下(即在企業集團內部單獨設立金融控股公司),中信金控隻有通過構建常態化的機制、合作共贏的平台,以及一體化的聯合作業服務模式,才能真正實現財富管理的持續健康發展。
中信金控財富管理部總經理常戈表示,已有太多的實踐案例証明,如果只是單純依靠行政指令,而非真正創造價值,這樣不僅難以滿足各子公司自身的發展訴求,大家的協同發展也難以長期持續。
所以,在承載“一套機制”的組織架構基礎上,2022年,中信金控按照“1+3”的模式,設立了由中信金控下屬各個金融子公司共同參與的財富管理委員會,下設投行業務、零售體系和資產配置三個子委員會。2023年,中信金控根據發展需要組建了資管業務、企業年金、養老業務、特殊資產和財富品牌五個專項工作室,進一步聚焦了重點板塊,最終形成“1+3+5”的財富管理體系格局。
“這樣便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套既有清晰的垂直分工,又能保証日常聯合作業的機制,可以讓子公司既發揮各自的優勢和所長,又能相互促進和協作。”常戈總結道。
“一三一四”體系中的第二個“一”,由中信金控牽頭搭建的“中信財富廣場”也在2023年2月5日上線。
通過“中信財富廣場”,中信金控在財富端連通了中信銀行(含信用卡中心)、中信証券、中信建投証券、中信信托、華夏基金、百信銀行、中信消費金融、中信建投期貨、信銀理財、中信書院等10家公司官方平台。客戶在任一平台登錄,都會在顯著位置上看到“中信財富廣場”並可點擊進入,真正實現“一個中信、一個客戶”。並且中信財富廣場嚴格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工作要求,高度重視合規管理工作,通過建立制度、明晰責任、事后檢查等方式落實消費者保護以及合規要求。同時,通過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資產視圖、全面的投資者教育、一站式客服入口等手段有效促動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提升對客戶的綜合服務水平。
從外部來看,通過構建統一的財富平台,財富端連接了億級的客戶,資產端則覆蓋了不同的類別,以滿足客戶長周期、跨市場、多品類的財富管理需求,可以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產品與服務,實現客戶吸引、流量聚合與價值提升。
而從內部來看,該平台的搭建也是一個API生態化引擎,通過“引進來+走出去”打造開放式服務生態,依托AI智能化引擎,運用數字化技術賦能子公司服務流程,建立智能化服務體系,從而為打造“智慧金控”提供新功能。
財富管理市場的蓬勃發展從來都不是靠一家機構成就的,而是各方協同發展、共生共榮的結果。對於一個生態化的財富管理體系,數字化是發展的基石,亦是起跑的動力。
三大核心工程:從“共筑生態”到“共創價值”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兩個“一”都是在構建一個適合協同發展的大生態,那麼從“三”——三大核心工程(融合協作、客群服務、產品管理),則可以清楚地看到該體系在業務側是如何落地實踐,共創價值。
融合協作方面,借助集團內不同金融牌照的客戶及產品優勢,可以擴大服務邊界。
中信金控旗下中信銀行(含信用卡中心)、中信消費金融、百信銀行均可以開展零售消費金融業務,但是各機構產品特性定位於不同客群,並呈現相對明顯的分層特征。受各機構授信審批條件限制,大量客戶無法在單一機構得到消費金融業務需求的滿足。
中信金控財富委零售體系子委輪值會長、中信銀行副行長呂天貴介紹,要整合產品、資源、渠道,搭建中信消費金融業務生態,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消費金融業務服務。
客群服務方面,中信金控財富委投行業務子委員會輪值會長、中信証券投行委主任馬堯,曾談及企業客戶綜合服務的一個例子,中信銀行、中信証券、中信建投証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誠人壽等公司聚焦資本市場,建立了IPO與再融資、債券、REITs等專項工作小組。通過“中信聯合艦隊”形式對外服務,各子公司客戶共享、產品共創、渠道共建、服務共贏、智力共聚,取得IPO及再融資、債券承銷、REITs發行等多個市場第一,其中IPO及再融資規模超過480億元,市場佔有率提升至44%。
“這樣的服務能力和效果是單一金融機構難以做到的。”馬堯認為,各子公司通過金控平台形成合力,將更進一步賦能子公司業務發展,實現組織正規化、流程標准化、利益最大化和品牌社會化。
再轉換到客戶視角,很多企業往往都是有著非常復雜和多元的金融服務需求。還可能涉及上下游等產業鏈,這就對金融產品及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信金控正是抓住了客戶的多元需求,在“一個中信,一個客戶”的原則下,建立了“N+1+1”的戰略客戶、企業家客戶融合服務模式。整合子公司“商行+投行+私行+投資+智庫”的資源,為客戶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
目前,中信金控財富委投行業務子委已經完成中糧引戰、中航電子換股、中電科重大資產重組等標杆項目,管理資產規模超過1700億元,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優化“總對總”的戰略合作模式。
以中信金控首批戰略客戶之一的華為為例,2023年“中信-華為商業聯合創新中心”正式成立,在車生態、智慧農業、智慧能源等領域合作創新,實現中信“金融全牌照+實業廣覆蓋”場景優勢與華為的科技研發優勢結合。
從企業家客戶視角來看,傳統金融服務多是單點對接,企業家一旦有金融需求,隻能逐個聯系銀行、証券、信托、保險等金融機構,缺乏跨機構服務的整合性和協調性,服務質量和效率相對較低。
為此,中信金控開創“企業家辦公室”服務模式,聚焦於企業家的個人、家庭、企業和社會價值實現需求,形成了“人-家-企-社”綜合服務生態體系,實現企業家客戶的“一點接入、全面觸達”。
此外,在產品管理能力方面,中信金控通過不同機構的視角,以更全面的維度來甄別風險,同時挖掘市場機會,形成了更豐富和多元的產品圖譜,構建了更專業的資產配置能力。
“中信優品”和“中信創品”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而生。
以2022年起持續發布的一系列“中信優品”為例,它是中信金控成立之后,在新理念、新機制下落地的首個項目,也是中信金控希望與合作伙伴一起“共筑生態、共創價值”的典型案例。
中信金控財富委資產配置子委員會輪值會長、中信証券執委史本良表示,與單純的一個機構精選產品不同,“中信優品”是由中信金控各子公司共同參與、共同甄選出的產品,大家共同制定准入標准、評價體系、退出機制。
博時基金副總裁王德英表示,中信打造的“中信優品”共享池,選品標准明確、運作體系完善,體現了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精心挑選好的產品,希望能夠加強與中信合作,共建服務客戶的資產配置能力和投顧陪伴能力。
“共筑新生態、共創新價值”是中信金控進擊大財富管理時代的優勢。而對於中信金控,乃至其各級子公司的客戶而言,這也是服務體驗全面優化進階的一次重要迭代。
中信金控新使命:以“小循環”促“大循環”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財富管理是多層次社會融資和居民財富的連接器,也是推動“金融、科技、產業”形成良性互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方式。
不管是從“大財富管理”的維度來看,還是整個金融市場的范疇,中信金控都是一個獨特的樣本。
中信金控一方面連接了包括中信集團境內外的20余家各級金融子公司,又外拓連接超過100家的合作伙伴。目前,服務覆蓋了近2億個人客戶和逾120萬家對公客戶。
基於“實業+金融”的基因,中信金控對於“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有著更深厚的經驗積累和文化傳承,讓其對大財富管理的理解,以及布局有別於同業。
中信金控總經理曹國強強調,中信金控內部提出了“三環價值鏈”的理念,即打通財富管理、綜合融資、資產管理的協同作業,而財富委的任務就是要將三環價值鏈真正運轉起來,形成一個集決策、管理和推動為一體的高效模式。
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它可以串聯起從實體經濟發展到大眾投資理財的大循環。
例如,響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積極投入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中,中信金控一直在積極布局,利用金融全牌照和全球化布局優勢,為客戶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綜合金融服務,建立起中信服務專精特新品牌。
早在2022年中信金控的投行子委會成立之初,便將服務“專精特新”企業作為重要推動方向。由於中信曾參與過新三板深化改革和北交所設立等工作,對“專精特新”政策的理解和企業的認知方面本就有更深的積累。
目前,通過整合銀行、証券、私募股權、信托、保險等金融牌照資源,秉承“一個中信,一個客戶”理念,中信金控初步形成“一點介入、多點響應”服務模式,為專精特新企業構建了全生命周期的開放式金融服務。
以中信銀行為例,截至2023年11月末,中信銀行累計服務前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54戶,覆蓋率從43%提升至56%。2023年,中信集團成立了公司級領導牽頭的專精特新企業服務領導小組,將覆蓋100%的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並提供金融全牌照、全周期產品、全場景服務的“三全”綜合金融服務方案。
中信系券商也建立了完善的行業研究體系,為繪制產業地圖、精准覆蓋專精特新客群打下了堅實基礎。現在,依托金控平台,通過協同、產品、智庫三大工具箱,展開客戶服務、投資服務、區域提升、平台建設的四大攻堅戰。
可以看到,在探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助力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中信金控正在不斷打磨新模式、新樣本。
依托一個大的財富管理體系,深度參與到促進經濟發展的大循環中,這是中信金控更底層的發展邏輯和更高遠的發展目標,也是其作為國有金融企業的使命與擔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