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專訪IMF前秘書長林建海:如何在復雜的全球經濟環境下把握好機遇

陳鍵
2024年02月17日13:2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當前,各國面臨的是一個更加復雜、不確定更高、但又充滿機遇的全球經濟環境。在此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保持信心定力、開闊視野、把握機遇?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秘書長林建海接受人民網專訪,暢談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挑戰機遇。

在他看來,2024年世界經濟的特點仍然是“一低、三高”, 即低增長、高通脹、高債務、高不確定性。IMF分析顯示,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為3.5%,2023年下降為3.1%,2024年預計大致相同。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2023年美國增長2.5%,歐元區0.5%,中國5.2%。2024年,美國預計增長2.1%,歐元區0.9%。與2022年相比,2023年主要是歐元區經濟增長大幅下降,拖累了全球經濟,特別是德國的經濟負增長0.3%,是近二十年來表現最差的一年(除危機年度外)。在今后的幾年中,世界經濟可能會面臨隻有3%左右的增幅,將是近三十年來最低的年平均增長速度。

“雖然面臨眾多挑戰,中國中長期發展前景仍然相當廣闊。”他認為,對於經濟遇到的困難和高度不確定的國際環境,我們需要理性地分析其原因和短中期面臨的挑戰,有的放矢地制定應對政策,確保經濟持續增長。

IMF前秘書長林建海。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IMF前秘書長林建海。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世界經濟將緩慢增長,且不均衡

林建海首先對全球經濟的主要特點進行了總結。他認為,在今后一段時期裡,全球經濟將呈現以下特點:

一、世界經濟將緩慢增長,且不均衡。根據世界經濟論壇上個月發布的《首席經濟學家展望》報告,超過半數的受訪首席經濟學家預計,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將下滑。從區域來看,經濟學家們對歐洲前景最為悲觀,近80%的受訪經濟學家預計該地區2024年的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減弱。最近世界銀行的分析表明,40%的低收入國家的人均收入仍然低於新冠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此外,IMF也認為不同收入水平的經濟體之間的趨同速度也在放緩,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經濟體收入水平的速度在放慢。

好的消息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其他金磚成員國和亞州國家的經濟將持續增長,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據IMF分析,2023年亞洲地區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三分之二,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的貢獻達40%,中國的貢獻保持在30%以上。在金磚五國中,有三個國家經濟體量進入了世界前十位,包括中國第二位、印度第五位、俄羅斯第八位。可以預見,鑒於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和發展趨勢,在今后的若干年,中國將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同時,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印度、東盟國家的經濟地位也將越來越重要。但另一方面,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中,也有遇到經濟困難甚至發生經濟危機的國家,如阿根廷、巴基斯坦、斯裡蘭卡和一些非洲國家。

二、2024年的出口前景依然高度不確定,但比2023年可能有所改善。IMF分析表明,2023年全球貿易量增長0.4%,遠遠低於2022年5.2%的增長速度,也低於全球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2024年,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預計將回升到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即3%左右。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通常都高於經濟增長速度,有時超過全球經濟增速的兩倍多。

全球貿易低迷增長的原因包括新冠疫情遺留下來的影響和貿易保護主義以及經濟碎片化帶來的沖擊。據統計,在2019年,全球不同國家實施了1100項貿易限制措施,但在2022和2023兩年間,新的貿易限制措施竟高達6200項,平均每年3100項,是2019年的約三倍。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會不會持續或進一步惡化,我們不得而知,大概率是在短期內,這種情況很難大幅改善。此外,近期的中東、紅海沖突提高了貨物運輸成本,對國際貿易,特別是歐洲經濟,可能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

三、在發達經濟體,市場利率預期將會下降,但會維持在比新冠疫情前較高的水平。自2022年以來,美聯儲、歐洲中央銀行大幅加息。目前國際金融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歐洲中央銀行加息已經見頂,但對何時開始降息和降息的規模和速度有不同的看法。一些投資者認為美聯儲會在今年第二季度開始降息,到年底可能下降1%-1.5%。更多的投資機構認為,美聯儲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降息,也有少數投資者認為美聯儲在今年不會降息。IMF分析推測,美聯儲將可能在今年上半年保持利率不變,到下半年開始逐步降息,但這要根據美國通脹率的走勢而定。從中長期來看,美國短期利率將可能維持在3.0%-3.5%之間,中長期利率將可能在4%左右。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通脹率已由2022年5月的9.1%峰值下降到今年1月的3.1%。美國學術屆和政策制定者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即“通脹持久派”和“通脹過渡派”。“通脹持久派“認為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后,美國政府採取的一系列財政刺激措施將大幅提高國內需求,引發物價持久上升。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美國的失業率往往很難在低於5%的情況下,通脹能得到抑制。而“通脹過渡派“則認為美國通脹是短暫的,主要是由新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出現困難,而引發價格上升,一旦疫情好轉,物價應該會迅速下降。后來由於通貨膨脹在全球持續上升並屢創新高,美聯儲採取了大幅加息的舉措。

根據現在的實際情況,大部分人認為過去兩年的通脹既有需求刺激措施的原因,也有在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阻礙帶來的影響。最近一些經濟學家分析研究表明,美聯儲在控制通脹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45%的通脹和通脹預期下降是由於貨幣緊縮政策發揮了作用,另外55%的下降來自於能源價格的下降和供應鏈的修復。也就是說,美聯儲如不加息,美國通脹不會下降如此之快,但如果供應鏈沒有得到修復,能源價格持高不下,即使美聯儲迅猛加息,通脹率也不會下降如此之快。

綜合考慮,2024年的大概率是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會保持在3%左右,這將為降息提供依據,但美國通脹率和利率在短期內不會回到疫情前的低水平。

四、美國經濟“軟著陸”是大概率,但不是板上釘釘。美國是第一經濟大國,2023年其經濟規模達27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約四分之一。因此,美國經濟的走向是大家關心的話題。2023年美國經濟增速2.5%,高於2022年的1.9%,也高於大多數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預期,並領先於其他發達經濟體。在美聯儲如此迅猛的加息情況下,沒有引發經濟衰退,確實出乎意料。其主要原因是美國強勁的財政支撐政策,居民消費保持在較高水平,還有堅挺的勞動力市場和就業機會。

展望2024年,IMF預計美國經濟將增長2.1%,並認為美國經濟發生衰退的概率在下降,也就是說,美國經濟“軟著陸”是大概率。經濟“軟著陸”意思是經濟繼續增長,同時通脹率保持在較低水平。美國大多數投資者也抱著同樣的樂觀看法。因此,近期來美國股市大增,不斷創新高。

從目前情況來看,美國經濟實現“軟著陸”確實是大概率。但也不是板上釘釘。首先,通脹率仍然高於美聯儲2%的目標水平,一有風吹草動,包括中東沖突對能源油價的影響,通脹率可能會再度回升。其次,美聯儲前兩年迅猛加息對經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發力到位。再次,與過去幾年相比,美國財政政策在收緊,影響其國內需求,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因此,美國經濟走向仍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二)雖然面臨眾多挑戰,中國中長期發展前景仍然相當廣闊

2023年中國經濟實現了5.2%的增長,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在當前國際環境高度不確定和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這樣的增長速度已是來之不易。IMF預計2024年中國經濟將增長4.6%,但目前看來,2024年中國有可能實現更高的,如5%左右的增長速度。

對於經濟遇到的困難和高度不確定的國際環境,我們需要理性地分析其原因和短中期面臨的挑戰,有的放矢地制定應對政策,確保經濟持續增長。經濟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既有結構性因素,也有一些短期和周期性的因素,如房地產調整、全球經濟不景氣造成的出口低迷、新冠疫情遺留下來的影響等。中長期挑戰包括人口老齡化、國際劇烈競爭和不確定性,產業鏈重構等。雖然面臨眾多挑戰,中國中長期發展前景仍然相當廣闊。

一、中國有一支高質量的勞動力隊伍,這是中國經濟中長期向上向好的重要保証。尤其是在新技術、新行業不斷涌現的時代,高質量人力資本是持續創新的核心,也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在今后若干年中,中國可以持續享受人才紅利帶來的優勢。這是勞動力人口“質”的一面。

二、中國勞動力供給仍有增長余地。據有關專家分析,中國的實際退休年齡現在平均隻有55歲左右,如果能在2030年將其延長到平均58歲,就可以增加數千萬個勞動人口,基本上能夠抵消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帶來的影響。這是勞動力人口“量”的一面。

三、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科技進步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以市場匯率來計算,中國的人均GDP與發達經濟體人均收入的水平仍有較大的距離。因此,中國要追趕的空間依然很大。這種追趕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成熟技術的產業化應用來實現,例如將自動化、機器人技術、數字化等融入各個產業,實現全面設備更新和產業升級,這對未來中國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十分重要。因此,經濟數字化、信息化和綠色轉型將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推動力。

四、從國際比例來看,中國服務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全球服務業平均佔GDP比重約為三分之二,一些發達國家服務業佔GDP比例高達80%以上。中國近幾年服務業也在發展,已經佔GDP的一半,但仍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五、從國際比例來看,中國的消費需求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在發達經濟體,消費與GDP佔比均在75%以上,美國和英國更是高達80%多。即便在印度,其佔比也超過70%。中國的消費與GDP佔比仍處在較低水平,約佔GDP的55%。可以想象,如中國的消費與GDP佔比上升十個百分點,其經濟規模就會上一個大台階。

六、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的城鎮化還處於發展期。因此,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簡言之,在過去四十多年中,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往前看,中國經濟一定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挑戰。經濟發展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平坦的。中國要實現中長期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需要堅定的決心和毅力,確保政策的持續性、透明性和更深度的開放和改革舉措,提高經濟的市場化、法規化和國際化。也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增強民營經濟做為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全球經濟發展面臨債務高企、脫鉤加劇、地區沖突等風險壓力

在林建海看來,全球經濟正面臨著重大挑戰。

第一,各國債務高企不下,給未來經濟發展蒙上陰影。據美國銀行家協會,即國際金融協會預測,到2023年末,全球總債務已高達310萬億美元,佔全球GDP比重達330%,十年間激增了100萬億美元。全球的各國政府債務已達到97萬億美元,比2019年增長了40%。2023年,美國政府債務高達34萬億美元,佔GDP比重超過120%。日本政府債務佔GDP比重達255%,英國、法國、加拿大的佔比均接近或超過百分之百。因此,解決沉重的債務負擔將是許多國家面臨的艱巨任務。

第二,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將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其中包括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降低了對這些國家出口的需求、發達經濟體利率的上升加大了這些國家的融資難度和外債償付負擔、高昂的能源和食品價格使得生活開支不斷上升、社會動亂帶來不穩定性等。對這些國家來說,應對低增長、高物價和高債務是當前面臨的三大緊迫問題。

特別在債務方面,前兩年美元大幅度升值和美元利率的上調進一步加重了這些國家的債務壓力,因為這些債務大多是以外幣,特別是以美元計價。因此,這些國家面臨美元利率上升和美元升值帶來的雙重影響。比如,在土耳其、阿根廷等國家,60%以上的政府債務是以外幣計價的。此外,在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本幣債務的一大部分是由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當外部金融環境發生變化時,這又增加了另一層的風險。

第三,世界經濟、貿易脫鉤的風險可能進一步加劇。近年來,“去全球化”和“經濟碎片化”此伏彼起,給全球經濟發展和合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不確定性。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高歌猛進的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際貿易和金融活動的蓬勃發展,給所有經濟體和絕大多數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IMF研究發現,在發達經濟體,全球化促進了平穩的物價水平,平均降低了高收入家庭三分之一的生活開支、低收入家庭三分之二的生活費用。

過去的教科書和實踐令我們相信,貨物、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進而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今,大國競爭博弈重塑產業鏈,搞“去全球化”和“去風險化”。當前產業鏈、供應鏈脫鉤的風險十分嚴峻。在今后若干年中,經濟貿易 “集團化”、“區域化”、“碎片化”可能會繼續加劇,給全球經濟的合作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IMF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如出現大幅度經濟貿易脫鉤,對世界經濟帶來的損害將高達全球GDP的7%,相當於法國和德國經濟規模的總和。

第四,政權更迭動蕩引發的風險。2024年是世界大選之年,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將有76個國家和地區舉行大選,覆蓋了全球41%的人口,全球GDP的42%,特別是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印度、歐洲、伊朗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大選。這麼多國家政權更迭,給世界增加了很大的變量。

第五,地區沖突和戰爭的風險。2024年,地緣政治關系和全球安全緊張的局勢,很可能會持續下去。俄烏沖突現在還處於拉鋸狀態,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場沖突會延續到什麼時候,我們都不得而知。隻要沖突持續下去,就會對世界能源和糧食價格帶來高度的不確定性。同樣,中東沖突也會影響能源、石油、天然氣的供應和世界能源價格的走勢。中東地區佔世界石油出口的35%、天然氣出口的14%。因此,其對全球貿易的影響可想而知。近來紅海沖突也大大增加了海運費用和其他貿易成本。世界貿易組織和其他國際機構警告說,如果這些沖突蔓延至更廣泛的中東地區,將嚴重影響全球供應鏈和經濟增長。

此外,從中長期來看,許多國家將面臨經濟增長長期停滯、勞動生產率增長乏力、勞動力人口數量下降、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壓力。相反的,對非洲國家來說,在未來的數十年中,人口數量將大幅上升,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應對這些挑戰,出路是加速經濟創新和結構性改革。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和動力。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來說,也包括中國,促進創新、利用新科技更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縮小與發達經濟體收入差距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四)新制造、數字技術等領域機遇廣闊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又面臨什麼樣的發展機遇?在林建海看來,至少有五個方面。

一、新的增長極將會驅動全球經濟發展。這主要包括“新制造”產業,即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裝備、新信息技術、新生物技術、電動汽車、綠色環保、新醫藥等新興產業。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開發等一批未來產業。2023年,中國的“新三樣”,即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產品合計出口高達1.06萬億人民幣,比2023年增長30%。去年中國汽車出口數量達520多萬輛,超過日本,佔世界第一位,電動汽車出口達177萬輛,是2019年7萬輛的25倍。這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都是無法想象的。如今,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推進科技進步,一批顛覆性的產品和科技將改變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方式,推動全球經濟實現新的突破和發展。

二、全球數字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將快速發展。數字技術包括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數字平台、數字化服務等產業。目前消費互聯網比較發達,但產業互聯網剛剛起步。因此,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形成產業互聯網,將會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促進經濟的高速持續發展。近來,人工智能發展突飛猛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也為經濟發展開辟了巨大的增長潛力,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人工智能也會對不同行業、職業和就業帶來重大變化。因此,我們要與時俱進,充分了解這方面的發展動態,學好用好人工智能帶來的好處,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三、發展服務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加突出。上面已經提到,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服務業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發展服務業和發展制造業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互為支撐。服務業包括多方面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又包括與制造業、產業鏈相關的各種科研開發、物流運輸、金融服務、數字化服務、各種互聯網貿易、跨境電商、服務外包、會計、法律和信息等方面的咨詢服務。特別在當今數字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更需要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緊密融合,經濟才會均衡、持續發展。

四、環保行業的投入和投資機會也會快速增加。迎接氣候變化,促進綠色轉型,即是挑戰也是機遇。發展綠色能源、綠色制造、綠色交通、綠色生活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大潮流、大趨勢。綠色轉型不僅意味著產業結構的轉變,基礎設施的建設,新產業的誕生,它還將帶來勞動力市場的轉型。

五、醫療衛生行業也將大幅發展。2020年新冠疫情凸顯加強醫療衛生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藥品疫苗研發,老人康復中心,健康產業、衛生環境等。這也是有關共同富裕發展的重要一面。

面對諸多的挑戰,世界經濟何去何從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林建海說,以往的經濟金融危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經驗和教訓。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國際合作是克服經濟金融危機唯一和最有效的途徑。全球挑戰需要全球應對。但如今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困難遠遠超過近幾十年中出現的經濟金融危機。特別是近年來地緣政治風險的加劇、“去全球化”和“經濟碎片化”的興起,使得尋找和達成全球應對方案愈發困難。同時,科技創新日新月異,新興市場國家發展勢不可擋,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極。

他認為,對經濟增長來說,包括短期和中長期走向,預期和信心格外重要。在經濟增長低迷的情況下,我們更要看到前方,看到光明和希望。這需要政府和企業腳踏實地、登高望遠,有長期發展的戰略、定力和毅力。從國家層面上來說,經濟政策必須要確保一致性、持續性、透明性,要基於經濟發展規律和市場發展的需要,為企業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特別是要加強法規的建設和健全,要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和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它們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力和市場活力。

(責編:孫紅麗、章斐然)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