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

本報記者 楊俊峰
2024年02月28日05: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2023年11月29日在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上拍攝的機器人展品。
  新華社記者 方 喆攝

  杭州之江實驗室計算與數據中心的工程師通過“之江雲”系統監測服務器集群的運行狀態。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攝

  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攝

  成都超算中心科研人員在巡檢機房設備。
  新華社記者 劉 坤攝

  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環境光學研究中心成像光譜技術研究室科研人員在測試CCD成像電路性能。
  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攝

  行人從華為深圳旗艦店前走過。
  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北京聚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安徽加快建設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黑龍江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最近一段時間,地方兩會“新”意頻現,各地繪制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路線圖”。

  什麼是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當前,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進入2024年,從中央到地方在部署工作時都把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產業放在重要位置,新質生產力正在加速形成。

  

  加強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高鐵飛馳、神舟飛天、“天眼”探空、北斗組網、大飛機翱翔……自強不息的攀登,日新月異的創造,彰顯中國制造的底氣實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增添澎湃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作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席潛航員,“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萬米海試總指揮,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葉聰2001年參加工作后,趕上了“蛟龍”號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立項。彼時,中國的下潛能力隻有不到600米。葉聰下定決心:“我們一定要造出世界領先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

  20多年來,從“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到“奮斗者”號,從下潛600米到最大紀錄突破1萬米,中國載人深潛實現由集成創新、自主創新到超越引領的跨越式發展。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葉聰說,“隻有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掌握發展主動權。”

  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剛剛過去的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無疑是一個耀眼的“科技明星”。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續迭代升級,其自然語言交互與多場景內容的生成能力逼近人類。

  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累計發布了200多個人工智能大模型,其中有20多個大模型產品獲批向公眾提供服務。其實,公眾能夠使用的大模型大多是通用型基座大模型,它們的本領不僅僅是寫詩作畫、解數學題、做PPT,它們更大的本領是賦能工業生產智能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2023年5月,科大訊飛發布了通用型基座大模型——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緊接著,他們以工業場景為結合點,以訊飛星火的通用能力為核心技術底座,推出羚羊工業大模型,具備工業文本生成、工業知識問答、工業理解計算、工業代碼生成、工業多模態等5大核心能力,能夠持續賦能制造業全流程。基於羚羊工業大模型,科大訊飛還重點打造了“數字工匠”人工智能應用產品。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對本報記者說:“生成式人工智能是近幾十年最重要的技術創新之一。它可以改變內容生產方式,改變人機交互方式,改變傳統商業模式,改變產業形態和競爭格局。”

  “大模型發展,應用才是硬道理。”劉慶峰介紹,訊飛星火大模型應用加速落地。“在落地應用層面,訊飛星火持續賦能千行百業,攜手保險、銀行、能源、汽車、通信等領域龍頭企業,打造大模型賦能的應用場景。”劉慶峰說。

  合理的產業鏈布局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為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撐。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低空經濟已經成為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

  低空經濟一般是指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

  低空經濟上下游產業鏈長,以低空制造為例,就涵蓋了芯片、復合材料、連接器、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目前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競相角逐的新領域。

  目前,中國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低空經濟產業鏈,產業鏈的完備也帶來聚集效應。以深圳為例,作為無人機之都,截至2023年底,已經聚集1700多家無人機企業,年產值為960億元。其中,從全球的市場佔有率以及產品化能力來說,以大疆為代表的中國民用無人機制造廠商,已經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大疆的飛控、雲台、圖傳、自研影像系統等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化優勢,目前全球市場佔比超過70%。

  大疆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大疆的成功最早得益於深圳產業鏈的配套和完善。其后隨著整個珠三角領域電子消費品類產業鏈的不斷完善,我們的生產能力進一步加強。”

  發展新質生產力,還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高速公路車流量統計預測、准自由流收費、重點車輛安全監控……近年來,大數據、物聯網和新能源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推動交通智能應用范圍不斷拓展,應用場景日益多元,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智慧交通帶來的方便和快捷。

  “智雲”出圖系統是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下稱“設計總院”)自主研發的一款針對橋梁常用結構自動出圖的系統,運營一年多來累積出圖7400余次,大大降低一線設計人員工作量。該系統已入選合肥市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成為安徽省交通領域智能設計的一張名片。

  目前,設計總院正在開展生成式和交互式橋梁智能設計、多專業智慧出圖系統等研究,持續加大數字化技術在交通設計中的應用。“圍繞智能制造、數字設計、三維激光掃描檢測等工程信息化技術領域培育新質生產力,可以讓我們更加高效地架橋修路、造福百姓。”設計總院數字創新中心副主任聶文華說。

  加快綠色轉型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種在市場上頗受歡迎的魚飼料蛋白,竟然是用鋼鐵廠煉鋼時產生的工業尾氣生產出來的。

  生產這種飼料蛋白的首鋼朗澤是首鋼集團的子公司,它是全世界第一個實現以鋼鐵工業尾氣制飼料蛋白和燃料乙醇的企業。

  這種變廢為寶的技術被稱為生物制造,指的是利用菌種、細胞、酶等生命體的生理代謝機能或催化功能,通過工業發酵工藝規模化生產人類所需的化學品和高分子材料的制造過程。生物制造是一種以工業生物技術為核心的先進生產方式。

  生物制造被認為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是世界各國競爭的熱點。中國也把生物制造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劉文強說:“有別於傳統的物理、化學制造模式,生物制造創新了物質生產方式,以生物體作為生產介質,將對制造業變革帶來一系列巨大變化﹔另外,生物制造對於制造業實現雙碳目標也非常關鍵。”

  發展生物制造是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縮影。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當前,中國正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廣東省致力於推動鋼鐵、石化、有色、建材、造紙等行業綠色化改造,創建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在全產業鏈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上海市今年將實施“智能機器人+”行動,計劃再新建70家市級智能工廠﹔打造3至5家工業互聯網“平台+園區”試點示范,重點培育50家綠色供應鏈鏈主企業。

  發展新質生產力,還要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

  2016年8月,《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發布,中國成為全球首個由政府推動並發布政策明確支持“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國家。2017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5省(區)選擇部分地方,建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重慶、甘肅蘭州新區等后續又獲批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在浙江省衢州市,綠色金融持續加快創新步伐,助力越來越多行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當地銀行積極支持傳統制造業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不斷提升對節能環保改造、新能源項目、廢品回收利用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浙江天蓬畜業有限公司以牲畜活體抵押方式獲得衢州市首筆“農業碳中和”項目貸款,用於建設“樓房牧場”。該公司運用智能化養殖模式,將牲畜糞便等轉化成有機肥、電能,實現節能減排。

  “支持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是衢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重點。金融資源不僅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有力支持,還有效發揮引導作用,助力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衢州監管分局局長藍春鋒說。

  ESG(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是一種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而非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准。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ESG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熱詞”。

  近年來,國資委等部門陸續發布相關政策引導企業披露ESG方面的信息,ESG正與中國實踐結合,日益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隨著ESG概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並投身到綠色發展的事業中。

  2023年6月,財經教育平台高頓教育聯合合作企業舉辦了“高頓教育ESG大學生創新挑戰賽”。活動以ESG創新實踐與研究為核心,重點關注ESG在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應用實踐,啟發學生們思考綠色發展在實踐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

  “ESG理念本身就是對綠色低碳發展的支持,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通過參與ESG大學生創新挑戰賽以及系統學習ESG相關知識,點燃心中可持續發展的‘火種’,投身國家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事業之中。”高頓教育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未來,高頓將加強對ESG相關數據的整合與分析,研發ESG相關課程,幫助更多人了解ESG,為支持國家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盡一份力。”

  各方積極落實

  中央部委在積極行動。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七部門近期發布的聯合組織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提出,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需求,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有關行業重點培育領軍人才,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新培育領軍人才1.5萬人次以上,帶動新增高技能人才500萬人次左右。

  從各地政府工作重點可以看出,一些省份注重從“鏈”上著手,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証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北京市政府提出,將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布局電機、電池、電控、車規級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產業鏈。同時,以超高清視頻為代表的視聽產業正引發信息技術領域新一輪創新突破,北京將推進超高清視頻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等。

  山東省政府表示,將開展標志性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領域,實施100項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強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協同攻關,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扎實推進穩鏈固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一些省份把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列為今年工作的重點。

  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著力推進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機器人、生物醫藥和醫療裝備、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將低空經濟繪入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藍圖。報告稱,山西正致力於積極發展低空經濟,建設通航機場,組建發展通航機隊,拓展應用場景,推動通航全產業鏈發展,加快通航示范省建設。

  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關注未來產業。報告稱,堅持以未來產業開創產業未來,圍繞前沿技術、示范企業、科創園區、應用場景、標准規范等展開部署,開辟未來網絡、量子、生命科學、氫能和新型儲能、深海深地空天等產業新賽道。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離不開人才資源。

  浙江省表示,將圍繞重大工程,一體加強人才支撐、人才導向、人才措施,堅決破除各類體制機制障礙,讓人才大展身手。同時,還將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責編:岳弘彬、牛鏞)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