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誰來種地”有解(一號文件連連看③)

本報記者 邱海峰
2024年02月28日05: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2月18日,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紀王場鄉孫老家村麥田,農民駕駛自走式高杆噴霧機進行田間管護作業。
  劉勤利攝(人民視覺)

  2月23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和睦鎮吉塘村,縣農業農村局科技特派員向村民解答油菜花期防寒知識。
  龍 濤攝(人民視覺)

  誰來種地?這是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聚焦解決這個問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具體如何推進?還面臨哪些挑戰?來聽聽各方聲音。

  

  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

  雨水節氣剛過,貴州省黔西市洪水鎮解放村農戶代遠富忙活了起來。“去年打了不少谷子,除了自家留下的,還賣了6000多斤。”代遠富說,最近正在准備種子、化肥,3月份開始播種,得忙一陣子了。

  “我跟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是有感情的,有時間就愛往地裡跑跑看看,忙點也樂意。”聊起種地,代遠富說,“年輕人如今在城裡工作的多。村裡種地的基本都是像我這個年齡段的,有的比我還大,咱這幫人再種一二十年,以后誰來種地呢?”

  在各地農村,與代遠富有著類似疑問的不在少數。前不久,一些地方發布了關於“誰來種地”問題的調研報告,西部某省份的調研顯示,農業從業人員中,年齡在51歲以上的佔54.7%,種糧副業化、老齡化、兼職化現象突出﹔中部一地級市的調研顯示,務農主力軍集中在51歲到70歲,約佔務農人群的63.58%。

  “誰來種地”是一個現實問題,並非這兩年才形成。2012年7月,當時的農業部就曾對此作出回應: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轉移,一些地方農忙季節缺人手問題越來越突出,務農勞動力老齡化越來越明顯,農業兼業化、副業化越來越普遍,今后“誰來種地”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2020年農業農村部的一份文件也明確指出,“未來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問題日益凸顯。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錢文榮分析,目前,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情況較為普遍,的確面臨著農業“后繼乏人”“誰來種地”等問題。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55歲及以上的佔比33.6%,從近年一些地方的數據來看,這一比例有上升態勢。

  “這背后,一方面是城鎮化的發展伴隨著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以及農村勞動力數量的下降,數據顯示,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21年的64.72%﹔相應地,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佔比從70.53%下降至22.87%。”錢文榮說,另一方面,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中國農村地區60歲及以上、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佔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23.81%、17.72%,比2010年分別高出8.83和7.66個百分點。

  提升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水平

  挑戰之下,“誰來種地”咋解?

  錢文榮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既要強調有人來種地,也得重視在這一過程中讓各方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答案之一。

  “自從村裡有了合作社,我這種地問題算是解決了。”在湖北省棗陽市鹿頭鎮小王庄村,逯傳先前幾年把自家幾畝地入股了合作社,“年齡大,種不動地了,合作社接手后,咱不用下地干活,年底拿現金分紅,比原來自己種的收入還高。”

  逯傳先所說的合作社是小王庄村的康鑫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如今全村有100多戶入股其中。合作社理事長萬安杰表示,針對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多、土地撂荒等問題,村裡在2018年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農戶以土地入股,村集體以機動地、資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通過規模化專業化種植、統一管理,推動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農民和村集體共同增收。“經過幾年發展,入股土地由最初的353畝增加到現在的超1100畝,每股收益由400多元增加到600多元。”萬安杰說。

  農業專家分析,當前,中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他們既聯結了小農戶,把一些農民不願種、種不了、無人種的土地集中起來,解決了“誰來種地”問題,又具有規模化、專業化、標准化等特點,提高了農業經營效率,讓多方從中受益。

  根據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的數據,全國有種糧家庭農場176.5萬個、種糧合作社54.2萬家,種糧家庭農場場均種糧面積148.8畝,農民合作社社均擁有土地經營權作價出資面積460.1畝。半數以上的家庭農場年經營收入在10萬—50萬元,平均每個家庭農場年淨利潤11.6萬元。全國農民合作社成員中的普通農戶佔比95.5%,農民合作社年經營收入6309.2億元,成員人均可獲得盈余二次返還1460.4元。

  在錢文榮看來,以糧食為主的大宗農產品畝均收益總體相對較低,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是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和經濟收入的主要途徑。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規模近年持續擴大,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當前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存在規模小、管理弱等問題,還得進一步提升生產經營水平,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部署很好體現了這一點,各地應就此加快採取措施,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更好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讓小農戶獲得更優質便利的服務

  規模化經營顯成效,但“大國小農”仍是中國的基本農情。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中國小農戶數量佔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佔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70%。解決“誰來種地”問題,還要幫助小農戶更好融入現代農業發展中。在此過程中,農業社會化服務不可或缺。

  聚焦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不少地方近年作出積極探索,土地托管服務成為其中一大亮點。專家介紹,土地托管服務是指農民把土地委托給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管理,土地仍是自己的,每年產出的收成也是自己的,期間農民隻需支付托管費。相關測算顯示,實行全環節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小農戶,一般可提質增收15%—20%。

  在安徽省亳州市,三義鎮農戶郭中平是土地托管服務的受益者之一。她表示,自家土地沒托管之前,丈夫到了農忙季節就得從外地趕回來搶收搶種,之后繼續出去打工,不僅人累得夠嗆,來回路費、那陣子少拿的工資也是不少錢,“現在把地全程托管給專業組織,他們的機械化作業、技術管理水平更高,用不著我們操心。這兩年,我家種的強筋麥畝均收入基本能有1500元左右,可不低了。”

  亳州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從2022年開始,全市圍繞糧食生產各項環節推行“全托管”模式,在試點鎮村開展“供、耕、種、管、收、售”六位一體服務,目前糧食生產“全托管”面積已超80萬畝。接下來,亳州還將進一步發展多元化社會服務,把農戶“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劃算”的事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完成,力爭到2025年全市涉糧社會化服務組織增至2850個,糧食生產“全托管”面積發展到160萬畝。

  除了全程托管,為了充分保障農民的經營自主權,根據農民的意願和生產需要,各地還發展了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綜合托管等多種模式,例如播種環節的代耕代種、田管期間的灌溉噴藥、收獲時的機收服務等。隨著托管等各類服務發展,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07萬個,服務面積超過19.7億畝次,服務小農戶9100多萬戶。

  錢文榮認為,農業社會化服務在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支撐作用,但也存在對小農戶服務的覆蓋率不夠高、模式創新不足等問題,應繼續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平台和標准體系建設,聚焦農業生產關鍵薄弱環節和小農戶,拓展服務領域和模式,讓小農戶獲得更加優質便利的服務。

(責編:岳弘彬、牛鏞)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