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商業航天:昂首闊步邁入發展“快車道”

付毅飛
2024年03月04日08:51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商業航天:  昂首闊步邁入發展“快車道”

今年1月,廣州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宇航)發布消息稱, “力箭二號”液體運載火箭將於2025年執行首次飛行任務,發射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低成本貨運飛船,開展在軌全流程考核驗証。

這是我國商業航天企業首次參與空間站低成本貨物運輸工程研制及發射任務。

“可以說,我們正跨入航天工業令人激動的新時代。”中科宇航副總裁、“力箭二號”總指揮楊浩亮說。

2023年,中國商業航天表現亮眼。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日前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中國商業航天已經走出初創階段,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亮點頻出,民營火箭“長勢喜人”

據統計,2023年我國民營火箭共實施發射13次,成功入軌12次,創造了我國商業航天新紀錄,而且亮點頻出。

其中,固體運載火箭的表現日趨成熟穩定。2023年12月5日,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射“谷神星一號”,順利將2顆衛星送入軌道。2023年,公司共實施7次發射,其中包括1次海射。雖然有一次發射失利,但公司在75天后再次發射成功,迅速恢復了高密度發射交付進程。

今年1月11日,一枚造型“呆萌”的火箭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發射升空。這枚由東方空間(山東)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中型火箭,創造了全球起飛推力最大固體運載火箭、世界首型全固體捆綁運載火箭等紀錄。

2023年,國內民營液體火箭也開始嶄露頭角。4月2日,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三級中型火箭“天龍二號”首飛成功,打破了全球20多年來民營液體火箭首飛皆失利的“魔咒”。

同年7月12日,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二號”火箭發射,成為全球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填補了國內液體火箭型譜的空白。12月9日,“朱雀二號”再次發射成功,進一步驗証了技術狀態成熟度和穩定性。

民營火箭“長勢喜人”,但中科創星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李浩指出,中國民營火箭發展仍處於初創階段。“隻有當火箭公司開始能規模化運營,將成本降到現在的十分之一或是更低,並擁有良好的市場佔有率時,民營火箭才真正‘騰飛’。”他說,“要實現這一目標,液體可重復使用火箭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方案。”

對此,已有數家公司開展嘗試。2023年11月2日,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雙曲線二號”可重復使用液氧甲烷驗証火箭,完成了我國首次液體火箭全尺寸一子級的垂直起降與重復使用飛行試驗。12月10日,公司用同一枚火箭再次完成“蚱蜢跳”,實現了國內首次火箭復用飛行。該公司液體火箭總設計師季海波透露,正在研制的中大型可重復使用火箭“雙曲線三號”計劃於2025年底發射。

今年1月19日,藍箭航天“朱雀三號VTVL-1”可重復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驗証火箭完成首次大型垂直起降飛行試驗任務。記者了解到,“朱雀三號”低軌運載能力達21.3噸,一子級可復用20次,有望在2025年具備首飛能力。未來該火箭的發射成本或將達到每公斤2萬元左右,相比目前國內民營火箭每公斤約8萬至11萬元,發射價格大幅降低。

不斷創新,商業衛星“百花齊放”

近日,廣州瀝心沙大橋被一艘集裝箱船碰撞橋墩,導致橋面斷裂。事發后,“吉林一號”高分03D08星迅速拍攝並傳回了現場圖像。

“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光衛星)研制,目前有108顆衛星在軌運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今年1月,長光衛星成功完成我國首次星間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遙感影像傳輸試驗,為解決超高分辨遙感星座海量影像數據實時下傳問題提供了技術保障。

長光衛星副總經理、衛星型號總設計師鐘興認為,建設低軌衛星星座是商業衛星發展的重要趨勢。他表示,規模化星座將給傳統衛星應用服務模式帶來顛覆性轉變,使其從技術主導轉向市場和應用主導,特別是消費應用主導。

2023年我國共研制發射221個航天器,其中商業衛星120個。在衛星產能提升的同時,各公司也在不斷開展新技術探索。

2023年7月23日,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河航天)“靈犀03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款使用柔性太陽翼的衛星。柔性太陽翼包絡小、重量輕,適合衛星大批量堆疊發射,有利於加速衛星互聯網建設。

同年11月21日,銀河航天又披露了一款形似太空飛毯的衛星。這種相控陣天線和太陽翼一體化的通信衛星,同時擁有巨大的天線面積和強大的能源系統,將用於支持手機直連衛星的寬帶通信需求。

該公司董事長兼CEO徐鳴認為,未來空天信息產業將帶來巨大的商業發展機會。隨著手機直連技術的發展,衛星通信運營與地面運營將相互協同,大眾消費市場也將得到開發。

2023年12月17日發射的“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搭載了由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微科技)研制的“迪邇一號·梁溪號”。該衛星主要用於在軌開展小型無人太空飛船平台技術驗証,為紫微科技后續研制B300系列商業飛船積累經驗。

紫微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曉敏介紹,B300系列飛船包括返回版和留軌版。前者具備天地往返運輸能力﹔后者可以獨立在軌飛行,作為開展空間科學試驗與研究的平台。此外,該公司正在打造面向空間站常態化運營的C2000系列低成本貨運飛船,以及面向太空旅游的軌道級載人飛船。

前景看好,商業航天仍需加快步伐

2023年12月,位於海南省文昌市東郊鎮的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場一派熱鬧景象,約1500名建設者在工地上忙碌著。該發射場計劃於2024年實現常態化發射,目前一號工位已竣工,二號工位正在加快建設。

龐之浩表示,隨著未來商業發射需求快速增長,商業航天發射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將面臨重大考驗。尤其是可重復使用火箭投入應用后,從火箭回收、維護、再次加注到保持高頻次發射,目前還有很多問題等待解決。他認為,未來幾年內,我國商業航天基礎設施將逐漸完善。

藍箭航天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昌武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商業航天發射能力可達每年100次。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3年)》顯示,2023年,社會資本面向航天投資約60億元。對商業航天的投資何時能獲得回報?李浩認為,實現資金上的回報還很遙遠,但這是正確且必須要布局的戰略方向。“目前的商業航天,還處於非常初步的太空基礎設施建設和布局階段。當成本大幅降低,太空基建逐漸完善,就會有越來越多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涌現出來。”他說,“從投資視角看,我們隻需要找到最好的初創公司,支持和陪伴他們成長。”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商業航天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扶持領域。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持續出台扶持政策,不斷優化商業航天發展環境,給從業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楊浩亮表示,政府在政策層面上的支持,航天“國家隊”在技術層面上的“哺育”,都為商業航天企業發展帶來了力量和信心。

龐之浩也建議,希望國家在任務、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更多向商業航天企業傾斜,加大力度推動中國商業航天發展。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