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門集中發聲:傳遞投資、財政、金融數據及政策

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來源:中國網
人民網北京3月21日電 (記者許維娜)“今年1—2月,制造業投資增速加快,同比增長9.4%,增速比整體投資高5.2個百分點,成為穩投資、穩經濟的重要支撐。”3月21日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蘇社、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就近期投資、財政、金融有關數據及政策情況進行了介紹,並對超長期特別國債、社會民生領域投入、重點群眾就業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
“總體考慮是要統籌好‘硬投資’和‘軟建設’”
作為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部署,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既利當前、又惠長遠。今年起,我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
國家發展改革委作為投資主管部門,將怎樣推進相關工作,如何提高政府投資的使用效益?劉蘇社從2023年增發國債、超長期特別國債、提高政府投資效益三方面給予了回答。
第一,關於2023年增發國債。劉蘇社表示,去年增發1萬億國債,專門支持以京津冀為重點的華北地區等災后恢復重建,以及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到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分三批下達完畢1萬億元增發國債項目清單,增發國債資金已經全部落實到1.5萬個具體項目。
第二,關於超長期特別國債。《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從今年起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的發行規模是1萬億元。
劉蘇社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具體方案,細化完善支持領域,進一步明確工作要求。總的考慮,就是要統籌好“硬投資”和“軟建設”,集中力量解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進程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為如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夯實基礎。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在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方案后,會同有關方面迅速做好組織實施工作。
第三,關於提高政府投資效益。劉蘇社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擴大有效益的投資。除了剛才提到的去年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還有今年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今年還安排了7000億元的中央預算內投資,另外還有3.9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這幾個方面資金總的規模超過6萬億元。所以,提高政府投資使用效益,發揮好政府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帶動作用,是今年投資工作的一個關鍵,也是一個重點。
劉蘇社表示,今年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前期工作。督促有關方面加強項目儲備,強化可行性研究等前期論証,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同時,協調加大用地、環評等要素保障,積極落實配套融資。二是優化投向領域。調整優化中央預算內投資結構,適當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資本金的范圍,同時加強各類政府投資的統籌銜接和錯位安排,形成各類資金的整體合力。三是強化全鏈條管理。進一步完善各項制度規定,構建覆蓋政府投資項目謀劃儲備、前期工作、投資決策、建設運營、監督檢查等全周期、全鏈條的管理機制,以精細化管理促進投資效益的提升。
“總體看,我國政府負債水平是適度的”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赤字率擬按3%安排,並就“積極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作出部署。如何看待財政政策支持經濟增長和保持財政運行可持續性之間的平衡?
廖岷在會上表示,財政部門始終堅持統籌穩增長和防風險,統籌需要與可能,科學合理安排赤字水平、政府債務水平,確保財政中長期可持續性。
“過去幾年,我們的赤字率也保持了相對穩定,在主要經濟體中,這是我們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2018—2023年,財政赤字率總體控制在3%以內。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也是綜合考慮了各方面因素確定的。”廖岷表示,總體看,我國政府負債水平是適度的,既符合推動經濟穩中向好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有利於實現財政中長期可持續性。
廖岷介紹,宏觀調控需要多種工具有機組合、共同作用。從財政政策看,今年就是要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提出的“適度加力、提質增效”工作要求。
廖岷提到,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赤字規模是4.06萬億元,比去年年初預算增加1800億元,通過統籌各類財政資源,安排財政支出達到了28.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1萬億元,保持了較高的支出強度。考慮到去年四季度增發1萬億元國債,大多都是在今年使用,實際上支出效果將更多體現在今年。除此之外,今年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9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000億元,還有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再加上實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所有這些政策,將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必要和有力支撐。
廖岷還表示,大家對中國政府的債券發行工作十分關注,按照整體財政計劃安排,這些國債正在陸續發行。中國政府債券在市場上一直受到廣泛歡迎,過去幾個月,海外投資者連續多個月增持,成為亞洲表現最好的政府債券之一。
“我國貨幣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豐富的工具儲備”
過去一年,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的背景下,我國金融業持續深化改革,中國人民銀行兩次降准、兩次降息,優化房地產金融政策等措施也接連出台。這些政策是如何提升經濟穩步回升可持續性的,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宣昌能表示,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准有效,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為經濟回升向好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貨幣政策成效顯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持續提升。”宣昌能表示,具體成效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總量合理增長。2月末,M2、社會融資規模、人民幣貸款分別保持8.7%、9.0%、10.1%的較快增長,符合市場預期。二是“五篇大文章”支持力度加大。2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同比增長23.1%,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分別為28.3%、26.5%,金融資源更多流向高質量發展等重點領域。三是融資成本降、匯率穩。2月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72%,同比下降0.13個百分點,人民幣對美元匯率2月以來穩在7.2元左右,兼顧了內外均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為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下一階段央行又將如何發力?
宣昌能表示,我國貨幣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豐富的工具儲備,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仍有下降空間,存款成本下行和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有利於拓寬利率政策操作的自主性,設立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將助力高端制造業和數字經濟的加快發展。
宣昌能還表示,下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將繼續靈活適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債券與信貸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系,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持續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力度盤活存量金融資源,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平衡好短期和長期、穩增長和防風險、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關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