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厚植綠色低碳底色 循環經濟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王紹紹
2024年03月22日09:3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促進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應用,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

發展循環經濟是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徑。廢棄物本身蘊含豐富的資源和能源,推動其中可再生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對於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下稱《意見》),進一步明確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的發展方向,助力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雙贏”。

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加速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特別是對新興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能夠顯著提升關鍵資源的利用效率,有效降低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從而增強我國在資源能源及重要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方面的自主能力。

提高利用水平 完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

完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需要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隨著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的快速增長和新能源產業的不斷發展,數據中心、通信基站和風電光伏發電的退役設備等新型基礎設施,將對廢棄物管理體系造成一定壓力,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及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置,已經成為減污降碳和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介紹,本次《意見》根據廢棄物的來源和利用方式進行分類,推進廢棄物精細管理和有效回收,提高資源化和再利用水平。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價值、社會關注度和循環利用難度等因素,針對廢舊動力電池、低值可回收物及新型廢棄物三類重點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消費市場增長潛力巨大,低值可回收物成為制約循環利用的關鍵。”溫宗國表示,現階段廢棄物的價值主要受到兩方面影響,一個是回收利用的技術難度,另一個是回收后成為再生產品帶來的經濟價值。相較於高值廢棄物擁有較為優越的資源屬性和經濟屬性,低值廢棄物在這兩方面表現較差,回收再利用后的資源化產品附加值較低,導致這類廢棄物常成為污染治理的難點重點。

對於如何促進低值可回收物循環利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循環經濟研究室主任張德元則認為,企業是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執行者,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建設的核心作用,理順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價值鏈,鼓勵和支持相關回收企業通過加強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技術工藝設備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探索低值可回收物可持續經營模式。

“這三項重點關注對於相關行業都將產生有利影響。”在溫宗國看來,廢舊動力電池的循環利用將對新能源汽車和能源儲存行業有積極意義,有助於推動這些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型設計。低值可回收物的循環再利用則有助於推動包裝、建筑和電子制造等行業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光伏和風電新型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對設備制造、能源生產和環境服務行業尤為有利。

突破技術瓶頸 構建循環利用長效激勵機制

《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0億噸,新增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再生資源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年產值達到5萬億元。到2030年,各類廢棄物資源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再生材料在原材料供給中的佔比進一步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質量顯著提高,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總體居於世界前列。

增強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內生動力,根本在於突破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關鍵技術瓶頸。溫宗國表示,當前研發工作的重點在於實現原材料節約、不可再生資源替代、廢物再利用與再制造,以及特定種類固廢的精細化利用技術等方面。同時,應積極探索並建立可行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為培育壯大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意見》指出,各地應因地制宜推動產業集聚化發展,培養行業骨干企業,引導行業規范發展。對此,溫宗國建議,應當培育科技研發創新與轉化能力強、經營管理規范、市場前景好的企業,在涉及招商引資時,還應關注該企業與當地產業體系和消費市場的聯動效果,確保能夠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調動企業承擔廢棄物管理體系的主體責任,關鍵在於通過政策工具保障產品生產在市場競爭中佔有優勢,避免企業收益受損。”溫宗國認為,為實現這一目標,可採取財稅支持措施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環境補償,或探索建立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碳資產交易制度,核定企業循環利用措施的碳減排量。

除了企業自身,溫宗國還建議地方探索建立廢棄物跨區域協同利用機制,將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分揀中心、廢舊物資綜合利用項目等相關建設用地納入城市國土空間規劃,做好用地、水電氣等要素保障,推進環境、能源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長效支持廢棄物循環,利好企業在當地生根發芽、茁壯發展。

“區域協同主要有兩個實現層面,一是相鄰地區的協同作業,便於統籌協調潛在的產能過剩問題。二是建立城鄉統籌廢棄物專用體系,通過合理調配資源解決雙方需求,可以實現互補優勢,推動資源共享,深化生態共建,從而實現經濟共贏。”他說。

設立統一規范標准 強化信息化監管力度

近年來,我國在規范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方面的政策體系和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統一的規范標准涵蓋了技術和質量要求,為企業提供了明確的操作指南。

“應該從源頭廢棄物減量、材料再使用、資源回收再生、能源化回收的廢棄物管理優先級排序出發,針對企業產品生產,加快建設覆蓋面更廣的標准認証體系,從深度治理、智能化、精細化管控角度出發,確認資源回收利用的技術規范、質量分類和檢測標准,從而激勵企業在產品設計的早期考慮可持續性和循環經濟原則。”溫宗國說。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監管的引入,廢棄物管理變得更加透明和高效。通過信息化手段,源頭到最終處理的數據被准確記錄和跟蹤,提高了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管理效率。

在廢棄物管理的過程中,信息化監管體系該如何建設?溫宗國表示,從產生來源的差異來看,企業產生的危險廢棄物可以通過財務流向進行監控,而來源於社區的生活類廢棄物則因涉及隱私安全問題,不允許設施性企業直接採集信息﹔從流動的差異來看,循環利用是一個閉環流程,各個環節的信息流動需要確保順暢銜接﹔從處理方式的差異來看,不同類型的廢棄物因綜合利用率不同,監管程度也相應存在差異。

實施統一規范標准和信息化監管,有助於促進產業間的協同合作,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閉環體系。“未來,信息化監管應提升軟硬件設施水平,加強信息技術與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深度融合。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廢棄物分類資源化市場配置的智慧管理,提升廢棄物分類資源化過程環境風險防控水平,構建全鏈條業務信息平台和回收追溯系統,建立全覆蓋廢棄物從收集、貯存到轉運全過程的監管體系。”溫宗國說。(劉雨青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王仁宏、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