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停伐十年,“新林人”的新天地

2024年04月02日09:20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家園
小字號

十年,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和一個家庭的生活模式。

十年前的2014年4月1日,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成千上萬的林業工人從此由砍樹人變為護林人。短暫的轉型陣痛后,“林二代”“林三代”們開始謀劃新出路。

十年后,眾多新林人嶄露頭角:他們用新技術提高種樹質效,用新手段時時監控火情﹔他們在木藝傳承中找到新方向,在冰天雪地裡打造新業態﹔他們擁抱互聯網尋找新出路,延伸產業鏈活出新天地……他們在筑牢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的同時,努力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潘德國山中留客:坐擁絕美雪景打造好客民宿

停伐前,在深山中開著拖拉機運送木材是龍江森工集團柴河林業局有限公司職工潘德國每日的工作。“雪特別大,我們的車雖是特制的,但也挺難走,有時候車還會陷雪裡,山裡還冷,其實很辛苦。”潘德國說。

從1992年就開始干運送木材的活,潘德國已經習慣了在森林中摸爬滾打,他的父親也是拖拉機手,子承父業堅守林區,是他曾認為的“一輩子”。

2000年后,木材減產,潘德國感受到了變化。“木頭少了,我們賺得就少,有時候錢都不夠加油的,一周可能就拉兩三趟。”

潘德國的愛人胡秀英也是林區職工,收入的減少,讓兩口子開始想出路。

“2012年正月初三,我開門倒水,看到一個人拿著相機拍照,他問我,能不能借宿我家。”胡秀英說,那時候她不懂什麼是民宿,只是覺得,有客人來到了林區,就得招待好。

“來了好幾個人,在我家住了一天,我給做的飯,后來人家留了200塊錢,當時覺得挺不好意思。”胡秀英說,那時她明白了,森林裡的景色,對林區職工來說,是一筆財富。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林場旅游拍照打卡。潘德國和胡秀英決定,蓋房子,經營民宿。

“那時候我們自己蓋房子,自己裝修,林場的鄰居們幫忙,沒幾天房子就蓋好了。”潘德國回憶。

幾間房,一張大圓桌,構成了民宿的雛形。2014年停伐后,除了林場工作,潘德國和胡秀英幾乎將精力全都投到了民宿上。

“我們手寫菜單,都是農家菜。冬天來的人特別多,一個冬季就有幾萬元的收入,比拉木頭賺錢。”潘德國說。

在剛剛過去的冰雪旅游季,這對夫婦的民宿迎來了客流高峰。“比以往的客人都多,六個房間經常住滿,有時候隻能推薦游客到林場其他的民宿住。”胡秀英說,這個冬天,南方游客佔到了百分之八十。

潘德國這幾天正在購買瓷磚、水泥等,打算升級房間,為下個旅游季做好准備。

在潘德國夫婦眼裡,誠信最重要。胡秀英說,他們給客人提供的食材基本都是自己家種和養的。“雞、大鵝、豬,都是自己家的,就是希望能給客人提供健康、美味的飯菜。”她說,這幾年客餐沒漲過價,還免費給游客提供雪圈等游玩設施。

近年來,依靠著施業區內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資源,柴河林業局有限公司聯動九寨、蓮花湖、雪村等景區,開發了漂流、賞冰瀑等項目,平均年接待游客數十萬人次。

背靠著這麼一座“金山銀山”,胡秀英對未來充滿希望:“隨著交通越來越方便,游客會越來越多。雖然現在已經很知足、很幸福了,但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一定會更加紅火。”

何喜艷直播帶貨:林區產品“觸網”打開新銷路

“大家好,這是我們大興安嶺野生的金蓮花,泡水喝非常好。”

“都是職工親手採摘,全國都可以發快遞。”

“我們這裡雪還沒化,能看到許多野生動物留下的腳印。”

直播間裡,面對手機,何喜艷打開了話匣子,一邊為網友們介紹大興安嶺的林下產品,一邊講述著林區如今的風貌。

何喜艷是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阿木爾林業局龍河林場龍河管護站的一名管護員。“我的父親、爺爺都是林區職工。”何喜艷對林區有著濃厚的感情,也見証著林區幾十年來的變遷,“尤其是停伐以后,變化天翻地覆”。

“2010年我剛到管護站時,附近的林子才一人高,如今仰頭都看不見樹梢,長了三倍不止。”何喜艷感慨,停伐十年,林子更密了,野生動植物資源更豐富了,生活也更好了。

每年進入春季防火期,何喜艷都會來到管護站,開始長達近10個月的護林工作。

“吃住都在這裡,我們會對來往人員、車輛進行檢查,防止出現盜伐、盜獵的行為。”何喜艷說,近些年,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顯著提升。“有一次游客路過發現一隻受傷的貓頭鷹,特意過來告訴我,我們一塊進行了救助。”

不止生態,十年來,林區職工的生活水平也有明顯改善。

何喜艷告訴記者,從前管護站又破又小,屋裡連個落腳地都沒有,冬天睡覺凍得直打哆嗦。“如今,林業局給蓋起了暖和的大磚房,冰箱、電視、洗浴都能用上了,換以前根本不敢想。”何喜艷笑著說,現在條件好了,過往游客也願意到他們這裡歇歇腳。

游人紛至沓來,大森林的饋贈也漸獲認可,何喜艷介紹:“開始就是想和游客分享一下我們這裡的特產,游客嘗了之后特別滿意,都說要買,我就聯系其他職工,幫著大伙把夏季採山帶回來的林產品銷售出去。”大興安嶺資源豐富,以往何喜艷和職工們採回來的山產品吃不了,隻能剩下,如今旅游產業的火爆,也為林區特產打開了新銷路。

“以前靠伐木養家糊口,如今守著林子,不僅工資比十年前翻了一倍不止,通過售賣林產品,又多了一筆收入。”何喜艷告訴記者,雖然路過的游客都會買一些林產品,但大興安嶺的林下資源太豐富了,還有很多產品仍然無人問津。

為了破解林下產品“酒香巷子深”的難題,林業局找專人免費為何喜艷等職工培訓電商業務、購置直播設備,讓職工利用業余時間創業增收。“靠著直播售賣林產品,我每年能增收2萬多元。”何喜艷笑著說。

“也緊張,但一想到是為家鄉、為整個林區做宣傳,就咬咬牙干了。”回憶直播初期,何喜艷記得,當時對著手機攝像頭,時常緊張得說不出話。

后來,何喜艷發現網友對林區近年來的變遷很感興趣,“我就一邊講故事,一邊推介產品,慢慢就掌握了直播的節奏”。何喜艷說,林子就是她的底氣,如今她錄制的短視頻發布后瀏覽量常常高達幾十萬,直播也有數百人觀看。

職工收入大幅增長,生活更有奔頭。阿木爾林業局產業發展科科長穆臣偉說,停伐以后,局裡著重培養電商達人,讓林區產品“觸網”打開新銷路。2023年實現了網絡訂單銷售11萬余單,電商網紅收入2400萬元,間接帶動職工及家屬增收526萬元。

紀東亮杯中育苗:人工造林從“幼苗”抓起

沿著鬆嫩平原一路向北,進入大興安嶺,不時有野生動物在林海雪原間穿行,留下一串串密密麻麻的腳印。

途經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圖強林業局時,能見到幾棟獨特的溫室大棚,棚內不見秧苗,盡是整齊排列的一杯杯“土壤”。

“這是輕基質杯,用來培育苗木的。”圖強中心苗圃主任紀東亮告訴記者,近年來,為了提升苗木的成活率和質量,縮短苗木培育周期,苗圃專門引進和推廣了輕基質容器育苗技術,成效很好。

“起初我們人工為樹苗制作培養容器杯,每人每天最多能做3000杯。”紀東亮說,2021年苗圃引進了輕基質杯加工生產設備后,人均一天能生產4000杯,生產效率得到提升。

輕薄的無紡布將草炭土、珍珠岩裹成一個圓柱體,看上去格外小巧輕便。“特別輕!以前用土培,很重,上山栽種時,一個人一趟也就拿二三十株苗。有了輕基質杯,一次能拿100多株。”紀東亮感慨,用了輕基質杯后,既節省了體力,又提高了栽種效率。

“要想林子長得好,就得從幼苗抓起。”紀東亮說,輕基質育苗技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半個多月的種芽播在輕基質杯裡后,由苗圃培育四年再進山栽種﹔另一種是將幼苗培育兩年后,再插播進輕基質杯培育兩年,之后進山栽種。

紀東亮說,兩種方式都屬於帶杯栽種,可以為苗木提供充足的養分,如果使用傳統的裸根苗栽種法,極易受天氣條件影響,降低存活率。採用輕基質容器育苗技術后,苗木抗風險能力更強,成活率已經超過95%了。

三月下旬的大興安嶺,冬雪未消,溫室大棚不遠處,幾處露天的棚子裡,存放著今春的“新芽”。“這是育好的苗,等到天再暖和些就能上山了。”紀東亮撫去地面頂層的積雪,又掀開厚實的棉被,一株株培育在輕基質杯中的樹苗鮮嫩翠綠。“為了讓小樹苗能溫暖過冬,落雪前我們就把被子蓋上了。”

“以前造林看重數量,現在更側重質量。”指著面前的樹苗,紀東亮介紹,這裡存放的是近年來新引進的西伯利亞紅鬆樹苗,不僅適宜當地種植,日后還能結果產鬆子,帶來經濟效益。

紀東亮說,2014年停伐后,苗圃持續加大苗木培育創新力度,同時合理調整育苗結構,豐富育苗品種,增加西伯利亞紅鬆等果材兼用的珍稀樹種育苗比例,改變了造林樹種單一的被動局面。

“用手機就能遠程澆水、調節溫度。”停伐十年來,圖強中心苗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不僅擁有固定的灌溉設施和完整的排水系統,還打造了智能育苗溫室,對苗木生長全流程進行科學管護,保障其茁壯成長。

“今年我們苗圃准備了200萬株輕基質杯苗。”紀東亮說,每每想到一個多月后的造林場景,他都特別激動,“看著精心培育的小樹苗在遼闊的興安嶺上扎根、抽芽,格外有成就感”。

紀東亮得空時喜歡去林子裡轉轉,“十年來,樹更高了、更密了”。紀東亮笑著說,停伐后,他培育的苗木超千萬株,看著他們茁壯成長,就像撫育自己的孩子一樣,讓人十分欣慰。

楊震鑽研木藝:做“手工匠人” 傳承木藝文化

“春分”節氣剛過,天氣漸暖,小興安嶺上一眼望不到邊的林海也慢慢從“沉睡”中“蘇醒”。“眼下正是制作木藝產品的旺季,來自各地的訂單逐漸多了起來,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今年還有一些木藝品出口的訂單。”楊震是伊春市美江木藝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主要負責木藝品的研發、設計等工作。

1982年出生的楊震是一名“林三代”,從小生長在這片林區的他,依稀記得老一輩林業職工砍伐樹木的場景。“爺爺和父親都做過砍伐、集材等工作,山上的活很累,忙的時候午飯隻能啃凍饅頭、喝雪水。”楊震說,當年林場工作特別苦,但大家毫無怨言,一心一意服務國家建設。

由於長期過量採伐,林區陷入了“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境地。2000年左右,楊震從學校畢業。“當時很迷茫,由於林區的經濟下滑,父母那個時候開工資都難,更別說我的工作了。”楊震說,當時他曾想過去南方,去外面的世界闖一闖。

因為上學時熱愛設計、畫畫,楊震敏銳地看到了林區木藝品的市場前景,尤其是那些經過精雕細琢的手工藝品,將它們推向市場后,能增加林區職工收入,助推林區轉型發展。

北沉香由紅鬆鬆脂沉積形成,俗稱鬆明油子,一些林區居民曾用它來引火燒爐,現在居民都搬離了平房,它也就成了廢物。楊震說,如何把廢物再利用成為了一個“課題”。因北沉香色澤光亮、帶有濃郁的鬆香,他嘗試以此為原料制作手串等木藝品,沒想到深受游客歡迎。

在生產車間內,到處是由木料制成的工藝品,一塊塊平平無奇的木頭,經由木藝人精心打磨加工后,就成了一件件木藝精品。

隨著企業發展、工藝進步,楊震所在的美江木藝有限責任公司,不再局限於基礎的生產制造,而是在探索中擴大經營和發展,深化“木藝+”模式。

在楊震等“新木藝人”的策劃下,公司打造了“產、學、研、游、創、教”的綜合木藝創意產業,游客不僅能觀賞木藝品,還能帶著孩子在這裡感受林區文化、制作手工藝品等。

從小學徒到老師傅,楊震不斷鑽研木藝文化知識,解決了許多木制品生產技術難題。近年來,他陸續獲得了“龍江技術能手”“林都工匠”等榮譽稱號。

但在楊震看來,傳承木藝文化,推陳出新,才是“新木藝人”的職責。

如今,伊春市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森林覆蓋率已達83.8%,還擁有亞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紅鬆原始林。在設計過程中,楊震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大自然會說話”等理念融入文化創意,展現了伊春林區的新業態。

“我既是一名手藝人,也是林區文化的宣傳員。以木為媒,向中外游客推介伊春林區,讓他們讀懂小興安嶺,我責無旁貸。”楊震說。

張文鑫深耕紫蘇:山上建基地 山下搞加工

走進樺南農盛園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粒粒咖啡色的紫蘇籽正在脫殼機上跳動。由紫蘇上收獲下來的紫蘇籽經過水洗、烘干、脫殼、分級、冷榨、精煉、罐裝等環節后,變成了一瓶瓶香氣襲人的紫蘇油,而這只是眾多紫蘇產品的一小部分。

“這些是要出口到韓國的訂單產品,還有一些紫蘇代餐粉,都要在3個月內完成交付。”樺南農盛園食品有限公司新廠區負責人張文鑫站在三米多高的平台上俯瞰著生產線,所有流程盡收眼底。

今年35歲的張文鑫是“林三代”。2013年,他子承父業來到龍江森工集團樺南林業局有限公司,成為了一名森林防火員。

春防3個月,秋防2個月,張文鑫和其他森林防火員一樣,每年有5個月的時間都要住在山裡,巡林防火。

“那時候,守護好這片山林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事。”張文鑫說。

“增綠、護綠、用綠”,一直是林區人的信念和動力。

龍江森工集團樺南林業局有限公司施業區內黑土肥沃,適宜紫蘇生長,為此當地確定了以紫蘇種植為主體、紫蘇深加工等多元化發展思路,形成了“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的發展模式,有力推進林區經濟轉型升級。

2023年,紫蘇產業園區建成投產,張文鑫動心了:“我這個人愛折騰,也想折騰,想多接觸新鮮事物。”通過考試選拔,他從110余名競聘者中脫穎而出,成了樺南農盛園新廠區負責人,和另外49名林區職工一起,向“新林人”轉變。

“以前上山巡林防火,現在在園區巡生產線,抓生產。”在張文鑫“巡護”的紫蘇油精煉車間,沒有想象中的人聲鼎沸、機器轟鳴,現代化的加工設備井然有序,生產效率、生產質量均得到保証。

“這裡的紫蘇油生產設備和生產線都是數字一體化操控的,榨油、精煉中和、脫色、脫臭、脫蠟等都可以通過電腦操控完成,工作人員發現哪裡有問題,再去現場檢測維修。”張文鑫告訴記者,別看人少,這條生產線24小時可以生產紫蘇油1萬瓶。

從生產線的適配,到管理模式的應用,再到生產質量的把控……面對全新的領域,張文鑫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學習、查閱資料,有機會就到各大工廠考察學習,完成了從森林防火員到廠區負責人的角色轉變。

在“新林人”們的努力下,這裡已成功研發生產了紫蘇油、紫蘇雞蛋、紫蘇月餅、山珍禮包等一系列紫蘇產品和森林食品。張文鑫說:“從巡林、護林,到如今的興林,林區人離不開山林,也不必離開山林,這就是我們的金山銀山。”

杜汝旭空中巡林:天空之眼守得森林常綠

3月15日起,黑龍江正式進入春季森林防火期。

走進伊春森工集團帶嶺林業局有限責任公司森防指揮中心,指揮員杜汝旭和同事在電腦上用智能巡檢平台操控無人機對施業區進行空中巡護作業。

從大屏幕上可以看到,隨著無人機機場護罩開啟,無人機自動上升並起飛,開始依照預定航線開展自主巡護工作,小興安嶺林海與施業區內建筑設施的實時畫面清晰可見。

“進入春季防火期,指揮室需要24小時有人在崗在位,如出現火情需要立刻報告。”今年35歲的杜汝旭退伍轉業后,於2023年5月進入伊春森工帶嶺林業局公司,成為一名調度員,主要負責統籌下屬林業局分公司的各類信息。經過專業培訓,他也成為了一名森防無人機飛手。

帶嶺林業局公司施業區總面積96742公頃,森林覆蓋率96%。為提升防火管護效率,2023年,帶嶺林業局公司引進了9台無人機,分別配備在森林扑滅火大隊以及轄區的8個林場分公司,並為每台無人機匹配了至少2名森防無人機操作員。

“無人機一次巡檢能夠持續約30分鐘,航行裡程約7公裡。進入春防以來,9台無人機每台每天最少要進行4次空中巡檢。”杜汝旭說,無人機搭載可見光與熱成像負載搭配使用功能,能夠及時發現監控區域內的火點和冒煙點,縮短森林防火巡查時間,並最大限度地保証人員安全。

去年以來,帶嶺林業局公司推動信息技術與森林資源保護深度融合,把無人機逐步應用於森林防火、資源林政、野生動植物保護、道路安全等日常巡查和監測工作中,實現無人機覆蓋巡、各級林長和護林員精准巡的“人機協同、空地互補”森林資源數字化巡護模式,有效提升巡檢效能。

“中雨也能巡,還能扛住5級風!”談起無人機空中巡護的便利,杜汝旭興奮地說,利用無人機,不僅在森林防火期可以對火情火警進行全方位巡護,也可以在汛期實時監測河流汛情,或查看冬季道路安全情況。

據介紹,無人機在日常巡護工作中不受人力、時間等因素限制,可快速排查人工無法進入的復雜區域,讓巡護工作更加精准高效。未來,帶嶺林業局公司還將通過點雲建模、面積測算等功能,將無人機應用到林地調查、河湖長制等工作中,助力智慧林業建設。

“科技的應用減少了巡護人員的重復勞動,能夠讓林區人更好地守護綠水青山!”杜汝旭說。

“伐木工人”這個稱呼,就像時代的注腳,已逐漸遠去,但吃苦耐勞、肯干唯先的優良品質仍流淌在新一代林區人的血液裡,書寫著林區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嶄新篇章。

(本報記者熊言豪 管建濤 陳益宸 徐凱鑫 王君寶 張玥 董寶森 謝劍飛 何山 王鶴 吳悠)

(責編:王震、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