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一部手機“裝”著7000畝農田(春耕進行時)

本報記者 李凱旋
2024年04月03日05: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王伶俐操作無人機為冬小麥進行植保。

  王伶俐通過手機APP查看冬小麥長勢。
  以上圖片均為劉瑞攝(人民視覺)

  “氣溫14攝氏度,近2個小時內不會降雨。”一大早,打開手機,點擊“MAP智農”APP,王伶俐確認好天氣信息,帶上無人機出門了。

  王伶俐是四川成都崇州市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帶領13人團隊,用各種智慧農業軟件,把4個合作社的7000畝農田打理得井井有條。

  微風拂過麥田,泛起漣漪。“眼下最緊要的是噴洒農藥,防治病虫害。”王伶俐操控手柄,無人機緩緩升空,氣流在田間沖出“草窩子”,藥霧均勻地洒下來。

  春天的成都平原,天氣常常“變臉”。“遇上突然降雨,藥物還沒吸收就被沖走了,不僅浪費,還傷害土壤。”通過APP,王伶俐能精准獲取附近區域2個小時內的天氣預報,實現了“知天而作”。

  “一部手機,裝著田間大小事。”趁著休息,她向記者介紹起農業生產信息化的好處:通過遙感技術,手機上能看到土地冠層含水量、作物長勢,田間管理有了“診斷書”﹔農藝師線上答疑、線下幫扶,“智囊團”如影隨形﹔APP聯通供銷平台,買農資、賣產品省去了中間環節,開源又節流。

  這邊忙完,王伶俐馬不停蹄趕往天府糧倉智慧育秧中心:“4月初,水稻育秧就開始了。5月,小麥收割。接著打田、施肥、插秧,日程滿滿當當。”

  這家育秧中心由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運營,分為播種流水線、營養土制作存儲區、暗化催芽室等6個區域,部分育秧設備已經開始調試。“中心的控制系統與手機聯通,育秧數據隨時可查。”王伶俐說,相比傳統人工方式,智能育秧的成苗率和質量均有顯著提升。

  田裡的變化,“老把式”怎麼看?

  王伶俐的父親王志全,是成都第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村裡要發展,得靠年輕人”,他鼓勵女兒回鄉創業。2015年大學畢業后,王伶俐加入合作社。

  一開始,習慣了傳統生產方式,王志全走不出“舒適區”。女兒想買插秧機代替人工,父親強烈反對。倆人較著勁,分田“比試”了一場。機械耕種更勝一籌,王志全勉強服輸。

  如今,王志全時常看看女兒的手機:插秧機上搭載了北斗系統,插秧軌跡、疏密度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回想當年的執拗,他紅了臉:“得相信年輕人。”

  現在,崇州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已達90%。新苗正萌發,新技術在“播撒”,田間地頭,春意盎然。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3日 02 版)

(責編:袁勃、趙欣悅)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