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走進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

匯集創新力量 建設美好世界

本報記者 李 貞
2024年05月01日04: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俯瞰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
  趙 淼攝

  4月26日,工作人員在中關村展示中心常設展上介紹柔性太陽翼平板式通訊衛星。
  新華社記者 李 鑫攝

  參觀者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內參觀雲智能刺繡系統。
  本報記者 蔣雨師攝

  4月25日,人們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咨詢台拍攝仿生人形機器人。
  新華社記者 任 超攝

  4月27日,觀眾在北京科幻嘉年華現場體驗“星球科考車”駕駛。
  新華社記者 任 超攝

  春夏之交,生意蔥蘢。在北京市海澱區,今年初建成的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以嶄新的姿態喜迎八方來客。4月25日至29日,以“創新: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為主題的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於此成功舉辦。

  本屆論壇年會舉辦了近120場活動,100多個國家和地區、150余家外國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機構等受邀參會,上百位頂尖專家、上千名演講嘉賓圍繞科技創新話題探討分享、共話機遇。

  

  體驗前沿科技成果

  “創新與發展”是中關村論壇的永久主題。在本屆論壇年會現場,人們真切地體驗到,最前沿的創新技術成果,正加速融入日常生活。

  “你好,我的職責是為人們提供幫助與支持。請問有什麼可以幫您?”一走進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記者就注意到了一名特殊的“志願者”。隻見咨詢台后,一個人形機器人在熱情地打著招呼。她有一頭黑色短發,臉上的五官、皮膚的質感、說話的聲音都與真人十分相似,高挑的身體則由銀灰色的機甲組成。記者按下咨詢台上的按鈕,與機器人交流起來。“你如何看待中關村論壇”“科技創新有什麼意義”,面對各種提問,“她”都對答如流。

  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由EX機器人集團研發的一款智能人形機器人,搭載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語義大模型,可為參會嘉賓提供咨詢服務。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更多機器人產品亮相中關村論壇。

  融合裸眼3D空中成像技術和AIGC技術的機器人“小關”,可以在空中成像並與人進行互動,隨時提供講解導引服務。

  擁有六軸機械臂、結合AI技術的咖啡機器人,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的休息區,為嘉賓做出一杯杯精美又可口的手工拉花咖啡。

  在中關村展示中心常設展,記者還看到了應用於醫療領域的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應用於應急救援和防爆巡檢等領域的多功能機器人、應用於物流領域的負重跳高機器人等。“看了展覽才了解,現在各種機器人已經深入應用在各行各業,很了不起。”參觀者張先生對記者說。

  除了令人驚嘆的機器人,中關村展示中心常設展上還有更多前沿科技成果。

  在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展台,記者看到一塊塊GPU(圖形處理器)芯片,它們是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關鍵。其中一款名為“曲院”芯片,是基於摩爾線程自研架構的最新一代全功能GPU芯片,提供人工智能的綜合算力。摩爾線程相關負責人介紹,基於“曲院”芯片,該公司推出大模型智算加速卡MTT S4000,支持千卡集群基礎設施建設,為“人工智能+”行業提供綜合算力解決方案。“我們希望能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時代,讓中國有自己的AI‘發動機’。”該負責人說。

  商業航天展區吸引了多家國內領先的商業航天公司參展。

  “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近年來國內商業航天行業成長迅速。我們目前集中精力研制可重復使用液體運載火箭,讓運載的成本更低,更方便空間科學試驗的開展。”北京中科宇航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的“力箭一號”運載火箭已連續3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將37顆衛星共3.5噸載荷精准送入預定軌道,正式邁入航班化發射服務階段,2024年計劃實施5次發射任務。

  在商業航天企業東方空間展台,參觀者可以看到“引力一號”火箭模型。今年1月,“引力一號”火箭首飛成功,它運載能力500公裡4.2噸,是目前中國運力最大的民商運載火箭。東方空間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公司最新發布的“引力二號”火箭,詳細設計正在開展,預計明年可以正式進入生產試驗、首飛前的准備階段,在明年年底具備飛行條件。

  據悉,中關村展示中心常設展展覽面積共1萬平方米,展示了320多家在京科研機構、企業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商業航天、生命健康、合成生物制造等前沿科技領域的430多項技術、產品,全面展示了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進展和成效。

  推進國際交流合作

  中關村論壇是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台,國際化是其一大特色。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上,有19家國際組織、國外政府部門主辦、承辦了17場平行論壇,10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嘉賓參會。前沿大賽首次設立了北美洲、歐洲、亞洲、港澳台四個境外賽區,國際項目佔比超過了40%。

  在這一平台上,各領域頂尖專家互動交流,暢所欲言。

  在4月25日上午舉行的全體會議上,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阿龍·切哈諾沃,分享了其對生命科學和科研范式變革的見解。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皮埃羅·斯加魯菲,講述了他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思考。在4月26日舉辦的全球健康與發展論壇上,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巴裡·馬歇爾介紹了其在癌症治療方面的研究。

  中關村論壇年會上開放創新的氛圍讓與會嘉賓印象深刻。

  “中關村論壇匯集了來自多國的專家,這些專家們涉及的領域各不相同。有些來自純粹的技術領域,有些是相關領域的政策制定者,還有一些人具備社會科學背景,這為論壇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視野和思考角度。”國際科技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杰認為,中關村論壇的重要價值正在於成功地將這些不同領域的專家聚集在一起,為嘉賓提供了一個思想交流、智慧碰撞的絕佳平台。

  在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宇紅看來,中關村論壇不僅為交流提供了廣闊平台,更催生了眾多合作機遇,有力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它非常開放,吸引了很多國際企業,還有一些國際學術人士都可以來這邊分享經驗,甚至可以討論合作。我相信大家聚會在這裡一定會碰撞出很多合作的火花,創造很多合作的機會。”

  世界科學院院長夸拉莎·阿卜杜勒·卡裡姆表示,世界科學院希望繼續深化與中國的合作。“科學技術與創新,對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次論壇年會通過建立伙伴關系和促進通力合作,推動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為所有的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平台,共同探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新途徑。”

  國際嘉賓還紛紛對中國近年來取得的科技創新成就表示贊嘆。

  “中國是創新強國,為全球增長以及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助理總干事馬爾科·阿萊曼表示,期待與中國有關部門展開更加密切的合作。“中國擁有全球規模領先的技術與創新知識中心。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加強合作,為創新型、技術型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提供相關工具和指南,幫助企業利用知識產權實現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這不僅能夠促進中國的創新發展,也能為世界創新發展提供典范。”

  “中國,尤其是像北京這樣的創新型城市,在推進科學知識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親自見証了中國如何利用基礎科學來推進環境和社會的進步。”在科學十年國際論壇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公室主任夏澤翰說,本屆論壇年會為國際科學合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台,希望其成為開創性合作和知識交流的跳板,推動世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作為中關村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也是一場“全球買、全球賣”的技術交易盛會。大會打造了集高端前沿科技成果發布推介、供需對接、交流洽談和宣傳展示於一體的交流合作平台。

  國際化同樣是今年國際技術交易大會的一大亮點。中英、中意、中德、中芬、中日、中韓等多場重點國別技術交易專場對接會陸續舉辦。據悉,今年,技術交易大會吸引了18家國際組織參與,其中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工業工程研究所、巴登符騰堡州國際組織駐華代表處、貝爾加莫大學、意中基金會等機構是首次參與。

  共話人工智能前景

  4月27日,是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特別設置的“人工智能主題日”。當日舉辦的各項活動中,各界嘉賓圍繞人工智能、6G、超高清視聽等科技前沿領域開展思想碰撞和技術交流。

  在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上,北京市海澱區常務副區長岳立發布了海澱人工智能創新街區概念。

  據介紹,該街區位於海澱區南部,范圍53平方公裡,將打造成為會學習、能思考、有溫度、可進化的城市智能體。人工智能創新街區能在交通出行、安全預警、居民養老、學習教育等領域,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智能服務﹔還將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產、學、研等要素有機融合,催化科技成果轉化迭代。

  “在這裡,尖端的人工智能技術、高端的算力、先進的算法和優質的數據相互碰撞,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同頻脈動,人工智能不再是冰冷的機器和系統,而是我們的工作伙伴、生活助手、城市管家,為城市賦予生命和思想,讓生活更加智慧和便捷。”岳立表示,下一步,海澱區將率先在五道口和大鐘寺兩個先導區,打造智能體樣板間,推動街區、校區、園區“三區”融合。

  在通用人工智能論壇上,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的通用智能人“通通”成為全場焦點。工作人員通過現場交互演示,展示了“通通”所擁有的獨特“心智”,以及如何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可解釋的決策。

  “通通”以一個小女孩的形象生活在一個高度仿真的數字場景中,是全球首個通用人工智能系統原型。通過屏幕,人們能看到“她”的各種活動。比如牛奶洒了,“通通”立刻找來抹布擦干淨﹔皮球掉在在地上,“通通”主動將其放回原位……根據全球首個通用人工智能評級標准與測試平台通智測試給出的階段性測試,在復雜動態場景中,“通通”處理復雜任務的能力和價值與人類3至4歲兒童相當,並且正在持續成長中。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先進技術中心副主任陳浩表示,“通通”的出現為智能體的自主性、可解釋性和價值對齊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通通”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包括智能家居、健康管理、教育培訓、娛樂互動等,未來可作為通用底座支撐各類垂直應用場景,形成千萬個“通用智能人”賦能千行百業。

  以“數智賦能未來視聽”為主題的超高清視聽科技創新發展論壇,是首次在中關村論壇上舉辦的視聽領域專業論壇。論壇發布了《北京市超高清視聽先鋒行動計劃(2024-2026年)》,這將為北京超高清視聽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6G創新發展論壇上,嘉賓圍繞“6G願景及技術”“面向6G的網絡化協作通感技術發展思考”“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6G核心技術與應用”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探討交流。在成果發布環節,舉行了6G通感算智融合創新平台的成立儀式,並發布6G超大規模MIMO雲化無線網絡原型驗証系統。

  中關村泛聯移動通信技術創新應用研究院副院長金毅敦表示,本次舉辦6G創新發展論壇,旨在希望業界能共同關注6G與AI的融合發展,搶抓6G科技創新和國際標准及產業的發展機遇,推動6G+AI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實現AI和通信的雙向賦能。“在移動通信領域,海澱區匯聚了北京市80%以上的科研和產業資源。我們計劃在今年底,在海澱區等地開通外場的6G試驗環境,聯合北京地區的產業合作伙伴共同探索6G產業發展路徑,協同推動我國核心芯片、器件、儀表、軟件等領域的研發和產品迭代,培育和孵化面向6G的新業態與新應用,建立共生共贏的產業生態,為北京市6G產業發展打牢基礎。”

  中國信科集團副總經理陳山枝認為,當前,中國在發展6G方面的優勢,一方面是具有技術、人才、產業、應用等多方面的長期積累優勢﹔另一方面是建立了有效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並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責編:趙欣悅、袁勃)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