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特效電影發展前景可期

◎實 習 生 杜時雨
科普時報記者 張英賢
電影《侏羅紀公園》裡喘著粗氣、嘴巴不斷咀嚼著的恐龍,是計算機圖形學(CG)技術制造的產物﹔《阿凡達》中的外星仙境,實際由粒子特效技術營造而成……縱觀電影發展的歷史,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4K到8K,從2D到3D,每一次技術革新都為電影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
近日,科普特效影院行業高質量發展沙龍在中國科學技術館舉行。活動邀請行業專家、企業與高校代表等,聚焦特效電影行業發展前沿,共同探討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和面臨的挑戰,推動科技與電影融合發展。
人工智能已融入電影工業全流程
近年來,科技與影視行業顯現出融合發展的趨勢。其中,人工智能所佔比重日益增加。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張偉認為,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和AI大模型等對電影產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北京電影學院科研信息化處處長、“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副主任劉軍表示:“人工智能已經與電影工業全流程接軌,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參與電影制作的能力。”
劉軍舉例,AI在文本、音頻、視頻、虛擬人等生成方面都發揮著作用。例如,在電影作曲方面,AI創作相比人工來說速度更快,能夠縮短制作周期、降低成本。
在AI的參與下,電影特效技術實現了極大發展。AI參與的特效技術在傳播科學家精神的過程中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例如,在AI助力下,電影特效可以讓科學家在電影中“重返青春”,實現對其不同時期面容、音色的還原。北京天工異彩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周輝介紹,通過精確的臉部特征捕捉等,電影中的科學家可以實現“換臉減齡”。北京市海澱區智識前沿科技促進中心制片人李寧遠提到,在制作紀錄片《楊振寧:百年科學之路》的過程中,制片方通過選取1999年左右楊振寧留存的聲音素材,並將其提供給智能模型進行訓練,最終實現了對楊振寧音色的完美還原。
應用多種新技術提升科普效果
在中國科學技術館內,觀眾被半球形銀幕包圍,如同身處蒼穹之中。一顆顆星體在觀眾的頭頂“飛過”——這是首部4K分辨率球幕特效電影《群星閃耀的夜空》放映現場。
近年來,科普特效電影的制作水平迅速發展,在提升科普效果、促進全民科學素養提升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特別是在天文、航天等科普方面,新技術賦能科普特效電影,可以為觀眾提供更好的觀影體驗。
北京天文館研究員、沉浸式科學內容導演宋宇瑩認為,球幕系統、巨幕影院、動感影院等多種形式都能夠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而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等新技術的應用使科普特效電影的呈現效果得到了提升。
上海航天探維傳媒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制片人戴駿冬介紹,其團隊自主研發了航天材質數字編織技術、虛幻引擎等。這些技術可以有效提升科普特效電影的制作效率,提升科普特效電影真實感。
同時,科技與電影深度融合仍面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目前,通用大模型發展仍不完善,其生成的結果不能滿足電影制作對質量的要求,需要大量人工修正。“目前仍是AI崛起初期,其生產過程如同一個‘黑箱’,產出結果實際上是創作者無法把控的。”劉軍說。
劉軍還提出,基於訓練數據來源等,現有AIGC中部分內容存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問題。科普特效電影也面臨著如何更好地向青少年傳播,以及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挑戰。
未來,科技如何進一步助力電影產業發展?張偉認為,要以高格式電影為抓手,融合應用AI技術和新興攝制、放映技術,推進行業自主定制AI專用模型和智能工具,有效提升國產電影特效質量。
提及科普特效電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這一話題,與會專家認為,在電影內容方面,可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藝術表現手法融入科普特效電影。上海航天探維傳媒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制片戴駿冬表示,應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宣傳中國科學精神,增強影片的藝術性和文化傳承效果﹔同時應考慮國際觀眾的需求,使科普內容具有更廣泛吸引力,能夠產生更強文化共鳴,讓中國科普特效電影不僅能夠獲得青少年群體支持,也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