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記者一線探訪稻米生產消費全環節——

做好全鏈條節糧減損(一線調研)

本報記者 王永戰
2024年06月18日06: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種植戶冷輯龍在查看秧苗長勢。

  錦花米業的工作人員在檢查機器。

  遠看四川現代糧食產業廣漢示范基地。

  工人在運輸成品大米。

  餐飲企業工作人員在做米飯。
  以上圖片均為秦立軍攝(人民視覺)

  又是一年夏收時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現在糧食損失有不少在機收上,要改進機械,避免粗放作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改進機械,避免粗放作業,做好全鏈條節糧減損,意義重大,大有可為。新時代以來,各地各部門不斷加大厲行節約力度,取得積極成效。記者深入一線,記錄稻米從種植、收獲、加工到銷售,再到餐桌的全鏈條節糧減損實踐。

  ——編  者

 

  一粒種子成長為一株秧苗、結出一穗稻谷,再經收割、烘干、加工成為大米,歷經多個環節。如何愛糧節糧,讓每一粒稻米物盡其用?

  在四川省德陽市廣漢市,種糧大戶冷輯龍正在田間忙於夏管。不遠處,就是四川錦花米業有限責任公司,在這裡,公司採用最新技術,把稻谷加工為可食用的大米。而后,這裡加工過的一粒粒大米會被送往當地餐飲企業“榕樹花園”。稻米生產消費全鏈條節糧減損的奧秘,就蘊藏在每個環節更精細化的舉措中。

  種  植

  眼下,冷輯龍正使用自走式噴杆噴霧機,給大田中的秧苗噴藥除草。

  一個月前,秧苗從育秧田進入大田。插秧后半個月左右,各種草類就開始搶奪生存空間。還好2020年引進的自走式噴杆噴霧機幫了冷輯龍大忙。噴杆伸出、下沉,噴霧洒在秧苗下的小草上,除草干淨利落。

  冷輯龍回憶起10年前辭職回來投身農業時,還需要手工拔草。“人工拔,效率低,還容易中暑。后來用背負式噴藥機除草,效率也比較有限。”冷輯龍說。

  現階段,病虫害也是秧苗成長的大敵。但冷輯龍並不擔心。每年育秧時節和揚花期,當地農業農村部門都要採取專業化防治舉措。廣漢市農業農村局植保站站長王志述便是秧苗們的“醫生”。王志述和同事們每周都要走進田間,調查病虫害發生情況。“7月,我們還要組織對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進行現場技術指導。”王志述說。

  其實,秧苗在進入大田前,就已經闖過了節糧減損的多道難關。

  在冷輯龍的樂豐家庭農場設施用房裡,一款新式育秧流水線播種機很是惹人注目。育秧流水線上排布著一個個秧苗盤,春播時,長粒米種子被嵌入其中,等待發芽破土。冷輯龍所選的長粒米種子,名為“晶兩優534”,抗倒伏,且出米率高、口感好。

  秧苗盤裡,半沙半泥的土壤伴之以谷糠,很疏鬆。“這樣能防止土壤板結,也更有營養。”冷輯龍說,有了營養,種子才能在30天左右的時間裡慢慢發芽,再破土而出,成長為秧苗。“如果土壤板結了,種子在育秧環節就會被浪費掉。”冷輯龍說。

  2021年,冷輯龍引進這款新式育秧流水線播種機,可以在育秧環節最大程度減少損耗。冷輯龍介紹,與之前的設備相比,這款設備降低了漏播率,提升了均勻度,秧苗浪費率明顯降低。

  育秧田裡覆上了底層的新土,又經過仔細配比調理之后,迎來秧苗盤入住。遠遠看去,平整后的田地邊緣棱角分明,水道在一壟壟育秧田中間貫穿。“田越平,管理起來越方便,水肥利用率也越高。”冷輯龍說。

  秧苗孕育中需要防虫害。“那兒的誘捕籠,就是預防虫害的。”冷輯龍抬手一指,“這是一種生物制劑,可以吸引害虫。”冷輯龍說,這種辦法屬於綠色防控模式,少用農藥,秧苗折損也會減少,減損效果更好。

  育秧結束后,在育秧田裡待了30多天的秧苗就要被轉移到大田裡。大田裡,無人插秧機緩緩向前,“新式無人插秧機插秧效果很好,一次就能插8行,精細化作業直接減少了秧苗的損耗。”冷輯龍說。

  冷輯龍這台價值8萬元的無人插秧機,獲得了來自政府的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這種四輪乘坐式水稻插秧機,補貼達35%。”冷輯龍說,不僅如此,噴杆噴霧機和收割機等農機都有購置與應用補貼。

  收  獲

  經過150多天生長期,秧苗將變成金黃的稻穗。

  “金黃間帶著些許青綠,達到九成熟,收割的時機剛剛好。”冷輯龍在收獲時節最怕下雨,“連綿不斷的陰雨會影響稻谷產量,還會使收割中散落遺失的數量增多。”

  去年,冷輯龍引進3台新式收割機,在收割上摸索出了訣竅:收割前先要培訓好農機手,檢修機具,針對不同的收割時間和稻谷類型,有針對性地選擇收割機。“有倒伏的水稻,就用全喂入式收割機,能最大限度減少遺失﹔若收割的時間早,就得用半喂入式收割機,收割效果更好。”冷輯龍說。

  據廣漢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化股工作人員邱成文介紹,四川省每年都會制定主要糧食作物機收減損工作方案,並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幫助農戶減少機收環節的稻谷損失。

  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冷輯龍知道了“糧食作物機收環節總損失率”這個新名詞。“比如水稻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機收總損失率需要≦2.5%。”冷輯龍說。他還在專家指導下開始調整田型,將田埂從2畝左右一個變為5畝左右一個。“這樣更方便收割機收割,還減少了田埂佔地,增加產量。”冷輯龍解釋。

  一粒粒稻谷從收割機轉移到運輸車,再被送到倉庫,進入烘干環節。“新收的稻谷要盡快烘干,才能減少損失。”冷輯龍說,烘干時由帶有護套的鏟車將稻谷倒入烘干機中,先過清理篩,篩掉秸稈和稻草,而后便開始烘干程序。

  家庭農場設施用房裡,四台十幾米高的大型烘干機矗立在角落,靜靜等待新一季的糧食。這是這幾年冷輯龍新添置的設備。“烘干時採取天然氣方式加熱,溫度保持在60攝氏度到65攝氏度。”冷輯龍說,通過烘干,稻谷水分降低到13.5%左右,能有效防止稻谷發霉,還能降低破損率。而過去,採取人工晾晒的方式,既費時費力,還容易在晾晒過程中發生碎米,增加稻米損失。“新設備也有補貼,大大降低了我們的購置負擔。”冷輯龍說。

  在這裡,一粒粒稻谷甩掉水分,等待著下一步的“變身”。

  加  工

  到了秋天收獲季,幾百噸稻谷就會陸續從冷輯龍的谷倉被送至四川錦花米業有限責任公司,去年11月,冷輯龍運過去500多噸稻谷。

  當稻谷來到錦花米業,等待它們的不再是原來的開放式倉庫。眼前,一座大型生產車間裡有一整套大米加工設備,8000多噸稻谷將被儲存其中,陸續進行加工。

  “我們的進糧口採用新設計,稻谷送來后可以直接倒進去,被吸入生產車間。”錦花米業總經理鐘昌波介紹,過去存儲在開放式倉庫裡,鏟車來回取糧容易壓碎部分稻谷,新設備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可以進一步減少糧食損耗。伸出三個手指頭,鐘昌波示意,僅此一步每天就能減少300斤稻谷的損失。

  稻谷進入進糧口后,要進行震動清理。在設備中,通過篩子一樣的震動處理,稻谷中的雜質和灰塵被處理掉。“我們要保持雜質率在0.5%以下。”鐘昌波介紹。

  碾米是加工中的重要一步。通過一次次磨碾,稻谷脫去外殼,變為米粒。而在碾壓過程中,若力度過大,便容易產生碎米。為降低碎米率,鐘昌波和工人們總結出好辦法:增加碾米機數量,降低碾米壓力。“壓力小,就不容易出現碎米,通過多次碾壓的方式,實現脫殼得米。”鐘昌波介紹,如今碾米的總增碎率保持在1.5%以下,出米率穩步提升。

  在碾米之后,為了降低米溫,鐘昌波的廠房設備裡還增加了晾米倉。“這一環節是為了降低米溫。”鐘昌波說,環境溫度達20攝氏度以上時,大米本身附著的虫卵就會生長繁殖,因而要努力將溫度控制在虫卵不適宜繁殖的15攝氏度以下。同時,晾米能使大米平衡水分保持在14.5%以下,相對濕度達75%,獲得最佳儲存條件。

  如今,得益於新加工設備的性能提升和工序優化,錦花米業每天能減少1.5噸左右的碎米,碎米率大大降低,實現年產精米2萬多噸。

  一道道工序后,稻米從設備裡滑出,自動化的裝袋設備將它們包裝起來,儲存進倉庫。在這裡,溫度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下,通風條件良好,一袋袋大米得以最大程度避免各類虫害侵襲,等待著各方顧客。

  食  用

  流水線上,不同分量和品種的大米按需裝車,即將被運往餐飲企業“榕樹花園”。“榕樹花園”是廣漢有名的餐飲企業,一年能消耗掉大米7000多斤,是錦花米業在當地的主要客戶之一。

  “我們修建了全封閉的低溫倉庫,能防虫防霉變。”企業總經理庄娟說,為了減少存儲過程中的損失,企業每周進米一次,日常存糧200斤左右。“進得少,消耗得快,自然損失也小。”庄娟說。

  從糧倉到餐桌,米飯配制方式也日漸科學。早年,企業採取一桌一份木桶飯的方式,不少食客就餐時常常會不慎將油漬滴入木桶,導致整桶大米無法食用。而今,企業在接待時按每兩個人一兩米來蒸煮米飯,同時採用一個區域一個大桶的盛米方式,減少食用中的損耗。

  庄娟介紹,企業會首先詢問食客數量,提供標准化的米飯制品。此外,企業還在就餐大廳的各個區域布置了顯著的標識牌,提醒餐客按需打飯。

  做餐飲20多年,“榕樹花園”的食客越來越多,每年大米消耗量卻越來越少。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過去,一年我們得買1萬斤大米,現在7000多斤就夠了”,既降低了成本,又減少了損耗。

  從種子到稻谷,再到大米,歷經多個程序走上餐桌,最終實現了節約與高效利用。

  本期統籌:楊爍壁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8日 04 版)

(責編:岳弘彬、牛鏞)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