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為世界增加“中國智慧”
人民網北京9月3日電 (歐陽易佳)灌溉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北京時間9月3日上午,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5屆執行理事會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公布,我國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徽州堨壩—婺源石堨(聯合申報)、陝西漢陰鳳堰梯田、重慶秀山巨豐堰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
至此,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38項,是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
在新疆吐魯番地區,集中分布著歷史悠久且極具地域特色的水利灌溉系統——坎兒井。
考古資料証實,吐魯番坎兒井至少擁有600年以上的歷史,主要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構成。暗渠用於集水與輸水,單條長度在3至5公裡之間,最長可達10公裡以上,其總長度達3200多公裡,素有“地下運河”的美譽。吐魯番現存坎兒井1200余條,其中有水坎兒井近190條,年徑流量為1.14億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積近10萬畝。
“中華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很早就深入思考‘天、地、人’三者的關系,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隸,而是‘贊天地之化育’的參與者與調控者。”新疆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閆國疆說,坎兒井讓天、地、人和諧共生,至今仍在持續發揮效益。
新疆吐魯番坎兒井。 水利部供圖
堨,《現代漢語詞典》清晰釋義:一是堤壩,二是灌溉田地的水渠。是古徽州文化傳承下來的名詞,在別處沒有該用法。
黃山徽州區和江西婺源傳承了“堨”這種砌石引水堰壩類型的水利工程。徽州區的古堨大都修建在豐樂河等較大河流上,其規模更大,在當地被稱為堨壩﹔而婺源縣的古堨大都修建在小河溪流上,其規模較小,在當地被稱為石堨。
徽州全區現存有古堨壩500余座,其中,500年以上古堨壩5座,建造時間最早的距今有1697年歷史。據《錢江志》記載,鮑南堨是新安江上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婺源縣現存石堨在壩長5米以上、水位上下高差0.8米以上的,共計2052座,其中百年以上的有1181座。古堨、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古道、宗祠等遺址遺存融合一體,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灌溉一方豐饒,守衛四方安瀾。今年6月,黃山市黟縣宏村經歷暴雨,憑借其科學的水系設計,村內設施及古民居狀況良好。受災並不嚴重。宏村相關負責人介紹,“村裡的排水系統,每個環節、每一部分都在發揮作用,形成進水、引水、滲水、蓄水、保水、利水、排水的完整體系。”
徽州堨壩。 水利部供圖
婺源石堨。 水利部供圖
漢陰鳳堰梯田,位於陝西省南部漢文化發祥地之一的漢陰縣,灌區約5.2萬畝。漢陰,是《庄子》一書中的“抱瓮灌溉”發生地,此典故在中國已流傳2500年。
“鳳堰古梯田渠系發達、排水流暢、設施完善,是自然之美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漢陰縣水利局工程師李權兵說,漢陰先民順山地之勢,借自然之力,形成了以鳳堰梯田為代表的“田、渠、塘、溪”灌溉體系,低影響開發的方式,完美契合了“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理念。
專家介紹,鳳堰梯田主要依靠自流灌溉,因為雨水充足,梯田裡種植的玉米、油菜兩種作物,在這裡實現了連年穩產高產。
山溪梯田、山塘濕地、鳳凰山水源涵養林……分布在一千多米的垂直空間裡,形成了生產、生活、生態和諧運轉。
陝西漢陰鳳堰梯田。 水利部供圖
秀山巨豐堰,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灌溉工程體系為有壩引水,共有巨豐、永豐、黃角3座攔河壩。巨豐堰由渠首工程和渠系工程組成,渠系長41.5公裡,灌溉面積達40000畝。
據專家介紹,巨豐堰為清朝“改土歸流”后應需而建,引水渠首樞紐集防洪安全、引水灌溉、泄洪排沙功能於一身。
適應當地丘陵山區地理特點,巨豐堰開展“立體化”灌溉工程:“渠-河立交”“渠-渠立交”“渠-路立交”充分發揮效益,三拱橋區域更是出現“渠-渠-河三層立交”,保障了灌區水資源實現“高水高灌、低水低灌”,實現最大灌溉效益。
重慶秀山巨豐堰。 水利部供圖
據悉,今年與中國的4項遺產同時列入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還有來自印度、伊朗、伊拉克、日本、南非、土耳其的14個項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量已達到177項,遍布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20個國家。(實習生徐皓萱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