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內蒙古赤峰:找礦突破的“鋰”想與“錫”望

2024年09月03日18:14 | 來源:i自然全媒體
小字號

原標題:內蒙古赤峰:找礦突破的“鋰”想與“錫”望

企業——投身找礦突破 夯實發展之基

8月,隨著夏秋頻繁的雨水,內蒙古東部草原油亮茂盛。如同近年來赤峰地區的礦產勘查開發,風正勁,勢更旺。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維拉斯托鋰多金屬礦。一座低緩的山包上,許多礦石裸露。拾起一塊,一些細亮的礦物成分清晰可見。

“這裡就是維拉斯托礦床隱爆角礫岩岩體的中心位置。目前這個鋰礦床是亞洲最大的硬岩型鋰礦。”內蒙古維拉斯托礦業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常向輝高興地告訴記者,維拉斯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7月25日剛通過專家審查。“未來我們所站的地方也將成為公司鋰礦露天開採的中心。”

據介紹,內蒙古維拉斯托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由內蒙古地礦集團控股,本為銅鋅多金屬礦,主要生產銅、鋅、銀、鎢四種產品,但因資源枯竭等原因,2019年已停止採礦,現處於全面停產狀態。為了尋找接替資源,公司自2014年起便開展老礦山外圍找礦工作,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找礦成果——在我國北方首次發現大型鋰多金屬礦床,填補了國內該類型礦床勘查和研究的空白。

維拉斯托鋰多金屬礦主要含鋰、錫、鎢,鋅等有價金屬元素,具有埋藏淺、礦體厚、資源儲量大、品位高等特點。現已探明總礦石儲量5527萬噸,其中鋰金屬量57.6萬噸、錫金屬量12.2萬噸,礦山新增服務年限29年。如今,總投資11.6億元、年處理240萬噸的鋰礦選廠已經開工建設,按當前價格計算,建成投產后年可實現產值23億元以上。

資源是礦山企業生存發展的“根”。常向輝介紹說,得益於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公司在當地政府部門、公益性地質工作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下,2022年至今不斷加大找礦投入,已施工鑽孔170個,完成鑽探9.4萬米,截至目前,新增氧化鋰金屬量近190萬噸,新增錫金屬量近2.6萬噸。

突出的找礦成果和獨特的成礦地質條件,使維拉斯托鋰多金屬礦成為礦業同仁特別是找礦專家這兩年頻頻光顧之地。通過對維拉斯托鋰錫礦床解剖、區域成礦研究及“三位一體”找礦預測潛力評價顯示,該地區氧化鋰化合物量有望突破500萬噸,錫資源量有望突破20萬噸。根據氧化鋰邊際品位0.3%圈定礦體,維拉斯托鋰多金屬礦估算總礦石量約達4.5億噸。

在維拉斯托礦業有限公司總部,圍牆上“有鋰想 有錫望”幾個大字格外醒目。常向輝向記者展示了新礦山的設計效果圖和幾乎佔據整面牆的項目進度計劃表。“我們將嚴格按照國家綠色礦山的建設標准,先露天開採鋰礦,再對錫礦和鋰礦同時進行地下開採,同時建設我國單一礦山中最大的鋰精礦基地,力爭為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作出貢獻。”

政府——做好要素保障 做強礦業經濟

礦業一直是赤峰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傾力打造的領域。

“赤峰是唯一被命名為‘中國有色金屬之鄉’的地級市,也是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重點區域。”赤峰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吳俊嶺告訴記者,赤峰地區在礦業發展方面具有顯著的資源優勢——跨越華北地台與天山—興蒙造山系兩大構造域,是古亞洲洋成礦帶和環太平洋成礦帶匯聚區,成礦條件優越,現已發現86個礦種、1600余處礦床和礦(化)點。

在區域礦產資源分布圖上,可以看到多條成礦帶在赤峰地區鮮明地展布:北部為大興安嶺中南段多金屬成礦帶,中部為少郎河流域銅鉛鋅銀鉬多金屬成礦帶,南部為華北地台北緣金銀鐵銅多金屬成礦帶。

當前國家高度重視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近年來,赤峰克什克騰旗熱液型維拉斯托鋰鈹鎢錫礦、黃崗-林西鐵錫螢石礦,巴林左旗矽卡岩型浩布高鉛鋅錫鐵銅礦、白音諾爾-碧流台鉛鋅鐵多金屬礦,阿魯科爾沁旗斑岩型銅礦等大型礦集區找礦成效顯著。現有資料顯示,整個赤峰地區在鋰、鈹、銦、鎵、鐵、鉛、鋅、銀、金等找礦方面仍有巨大潛力。

“我們有能力也必須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出貢獻。”赤峰市委常委、副市長趙財勝表示,當前,赤峰市正搶抓國家戰略機遇,通過推進探礦增儲、礦產資源整合、全產業鏈發展等工作,堅定不移做優做強礦業經濟。

首先是全力做好要素保障,為礦業項目推進按下“加速鍵”,推進礦產資源儲量持續增加。

“目前,我們正在著力完善政策舉措、推進任務落實,營造支持礦業企業經濟發展的氛圍,提振礦業經濟發展信心。赤峰市已經形成涵蓋各相關部門的礦業企業溝通協調機制,聚焦礦業企業發展及相關工作中的難點,支持礦業企業發展各項制度,完善基礎性工作,形成常態化、長效化機制。”

據趙財勝介紹,“建設好國家重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是國家賦予內蒙古的五大任務之一。未來一個時期,赤峰市將緊跟自治區關於礦業“快找快開快見效”的部署,按照“礦山設計高水平,開發利用高效率,礦業經濟發展高質量”的要求,在探礦增儲上實現新突破,加強戰略礦種、優勢礦種、新能源礦種勘查,加大探礦權設置力度。

通過建設4個國家能源資源基地及10個國家規劃區,重點對巴林左旗紅嶺鉛鋅礦周邊、林西縣曹家屯地區、翁牛特旗解放營子一帶、敖漢旗白土營子一帶、鬆山區柴胡欄子地區、喀喇沁旗大水清地區等地進行勘查,盡快增儲。

其次是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合法有序進入礦業勘查、開採等領域。2024年,自然資源部將赤峰市列為開展社會資金參與基礎地質調查試點,鼓勵地勘單位、礦業企業通過自籌資金開展區域礦產地質調查和區塊優選調查評價。赤峰市印發《關於促進全市礦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大型礦山企業通過兼並重組、投資入股等方式對周邊礦山進行整合,優化開發布局,實現大礦大開,提升規模化、集約化勘查開發水平。

“我們將著力在打造礦業產業生態圈上實現新突破。”趙財勝進一步介紹,赤峰市通過重組礦業權,已形成了31個具備整裝勘查開發條件的礦產資源整合區,將具有合作意向的201個礦業權全部納入招商引資平台,引進大型礦業企業進行風險探礦、合作開發。同時,延伸產業鏈,圍繞鋰、鉛、鋅、銅、鉬等優勢礦產資源,吸引一批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和合作伙伴,重點謀劃和引進一批技術先進、附加值高的下游產品和精深加工項目,全力打造百億級鉛鋅產業、百億級貴金屬產業、百億級非金屬產業、千億級有色產業、千億級銅產業、萬億級鋰產業。

此外,赤峰市始終把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嚴格按照自然資源部等七部委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的通知》和今年4月自治區印發的《關於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在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綠色低碳、資源節約、創新管理等多方面強化措施,立足赤峰市礦業發展實際,有序全面推進新建礦山、生產礦山開展綠色礦山創建。“綠色、低碳是赤峰經濟發展不變的‘底色’。”趙財勝說。

機制——公益商業銜接 創新引領共贏

8月5日,赤峰院士故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芳團隊實地調研敖漢旗油頁岩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就敖漢旗如何實現找礦新突破、油頁岩資源如何提升規模開發效益與原油產出率等關鍵科學問題,給出了極具價值的建議和指導﹔8月10日,大興安嶺地區重大地質事件與錫多金屬成礦項目立項研討會在赤峰召開﹔8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景文等專家專程到赤峰巴林左旗調研,參觀了宇邦礦業的岩芯庫和礦井智能化建設,並就加強“產學研”對接、提升協同創新水平、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等問題提出切中要害的意見建議﹔8月13日,赤峰市召開“助力礦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政黨協商座談會,通報全市礦業經濟發展情況,聆聽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人士代表圍繞主題建言獻策。

近兩年,赤峰市在礦產勘查和礦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下足了功夫,廣泛調研座談,召開高規格研討會,邀請院士專家來赤峰考察指導,與中國地質調查局以及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密切聯系、加強合作……

如今,在各界各方的努力下,“政府主導、公益先行、商業跟進、科技引領、快速突破”的中央、地方、企業協調聯動新機制,已在這片礦業沃土上生根發芽,為赤峰礦產勘查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2023年10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赤峰市人民政府、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簽署了央地新一輪找礦突破行動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各方在人才、技術、成果、服務、創新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將大興安嶺南段和華北地台北緣成礦帶納入重點找礦區,通過各方勘查資金、技術支持,深入勘查赤峰地區礦產資源。

此后,沈陽地調中心與赤峰各旗縣和地勘單位加強了交流合作,開展了“內蒙古突泉-西烏珠穆沁旗銅錫多金屬戰略性礦產調查評價”等多個公益性地調項目,為扎實推進內蒙古雙尖子山—敖侖花銅錫多金屬礦大型資源基地建設提供支持,並與赤峰黃金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探索建立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礦產勘查開發合作新機制,以科技創新助力赤峰黃金高質量發展。

在制度創新營造的和諧氛圍中,地勘單位和礦業企業的交流也愈發多了起來。8月13日,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黨委書記、大隊長丁正江帶隊到赤峰礦業集團調研交流,就雙方在地質找礦、綜合利用、礦業權合作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全力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等事項進行了研討。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礦業的繁榮發展也要緊緊依靠理論和技術的創新。

7月16日,赤峰市在北京組織找礦“鬆遼盆地南部砂岩型鈾礦理論技術創新與重大找礦突破”科技成果評審會。包括3位院士在內的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由核工業二四三大隊牽頭研發,創立了國際上獨有的“雙階段雙模式”鈾成礦新理論,研發形成了“模型+要素+方法”找礦關鍵技術組合,建立了主要找礦標志組合,解決了鬆遼盆地南部砂岩型鈾礦的成礦機制、控礦因素和勘查技術等關鍵科技問題,為鈾礦勘查接續基地奠定了基礎。

這只是赤峰市在礦業領域通過多方合作獲得的科技創新成果之一。

“我們正在著力推動科技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趙財勝告訴記者,赤峰市將進一步提高與國家級地勘科研機構的合作開發水平,積極融入國家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以“科技突圍”工程為依托,重點解決“五個千億產業集群”等重大科技需求,繼續拓寬與京津冀科技合作“廣度”,深入挖掘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等重點產業技術“深度”,持續推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全面提升赤峰市各領域創新“濃度”,以科技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創造新機遇。

風勁帆滿促找礦突破,同舟共濟譜礦業新篇。一個個促進礦業繁榮的舉措,一幕幕充滿熱情激情的場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征程中,赤峰將為人們帶來更多驚喜、更多經驗。(記者 周飛飛)

(責編:董童、李源)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