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科技賦能 煥新城市“煙火氣”
“有電梯、有安全扶手,布局也比以前更實用了。”來到新家的紀阿姨來回踱步,激動贊嘆道。
2024年5月28日,北京市首個裝配式危舊樓改造項目——西城區樺皮廠胡同8號樓迎來入住的第一批居民。和紀阿姨一樣驚喜的,還有樓上樓下20戶老鄰居們。
隨著各地城市更新的深入實施,“人民城市”理念正融入城市建設的全過程。城市溫暖不僅是對公共空間和居住環境的改善提升,也體現在共建共治共享、與居民共同守護“鄉愁”的細致入微處。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重要時期,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城市“新陳代謝”是否健康、有序,將直接關系到城市居民的居住質量和生活體驗。
“我國現在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經超過40平方米,住房發展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新階段。”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出席發布會時表示,面對新期待,住房建設要從過去注重速度、數量,轉向追求高質量、新科技、好服務。
樺皮廠胡同8號樓建於20世紀70年代,在這裡的居民不乏居住幾十年的老住戶。50年來,這裡的點滴變化見証著周邊變遷,也承載著居民太多難以割舍的共同記憶。然而,隨時光流逝的還有日漸老化的樓梯結構,已明顯影響到居民的居住安全及生活質量,居民改造意願強烈。
在人們共同期盼下,用時僅三個月,一棟位於北京主城區繁華地段的居民樓便拔地而起。
樺皮廠胡同8號樓改造前(上圖)后(下圖)實拍。受訪者供圖
如此快的建造速度,在樺皮廠胡同8號樓居住了幾十年的不少居民還是頭一回見。“起初還擔心建房期間的居住過度問題,沒想到這麼快就可以搬回來。”
將原本15個月的建造工期壓縮至3個月,背后依靠的正是日益成熟的建造工藝——混凝土模塊化集成建造技術。
“與傳統建造方式相比,模塊化集成建筑能夠將建造時間壓縮至原來的20%。”中建海龍北京公司負責人陶陽向記者表示,這次改造採用了工廠生產與現場施工雙線並行模式。通過科學規劃,整棟建筑被劃分為55個混凝土模塊,待工廠加工完成后再送至施工現場吊裝組建完成。
模塊化建造提升建造速度,也有效降低了噪音、粉塵污染……理念和技術創新,結出實實在在的綠色成果,帶來的是更溫暖的民生溫度。
模塊化建造施工現場。受訪者供圖
順應發展所需、民生所盼,各地城市更新工作正朝著更精細化的方向加速落地,一項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創新舉措出現在各地案頭上、街巷間。
2019年以來,我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的老舊小區25.88萬個,惠及了4434萬戶、約1.1億居民﹔同時,增設養老、托育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7.27萬個,新增文化休閑、體育健身場地2800多萬平方米,建設口袋公園4萬多個、城市綠道10萬多公裡,讓城市宜居更樂居。
從各地看,目前,北京已形成了以更新條例為統領、專項規劃和行動計劃為基礎、各項配套政策為支撐的政策體系,城市更新項目庫數量已從2021年的619個增長至2024年的1167個,項目范圍涵蓋居住、產業、公共空間等多方面﹔今年,上海將完成31萬平方米不成套舊住房改造,並以工業遺產綠色改造為抓手,統籌推進城市公共示范區建設,讓居民在家門口便可盡享人文、綠色、溫暖的城市體驗﹔天津則將加快立法研究,從法治層面著手,規范、保障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倪虹表示,要適應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階段的新要求,進一步深化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改革,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