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河:“共富聯社”念“富民經”

進入臘月,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白橋鎮的山東開創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格外忙碌,經過裝瓶、灌醋、放糖、密封、恆溫腌制等多道工序,一罐罐臘八蒜制作完成,即將銷往全國各地。
“白橋鎮產的大蒜個兒大、辣度高、品相好,我們從‘共富聯社’收購來的大蒜質量有保障,加上採用先進控溫技術,生產出的臘八蒜很受市場歡迎,2024年公司銷售額預計達到1000多萬元。”開創食品公司經理高力生說。
作為濟南市的大蒜種植專業鎮,白橋鎮大蒜種植面積達7萬畝,年產大蒜10萬噸、蒜薹5萬噸。但過去,當地大蒜多為零散種植,種收機械化程度不高、銷路不穩,且隨著勞務成本、農資價格的提高,不少蒜農面臨“增產不增收”的尷尬。
為做大做強這一特色產業,2024年白橋鎮吸納11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及20多家農資供應、機械化服務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共同成立濟南眾鑫源農業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作為大蒜產業“共富聯社”。
白橋鎮黨委書記龐林一說,“共富聯社”採取“農資服務統購統銷、勞務機械均衡配置”的合作模式,打造大蒜良種標准化生產基地及大蒜種植、收獲、銷售農業全鏈條服務中心,建立合作社、社員與村集體連心、聯利、連責的利益共同體,實現抱團發展。
為從源頭保障大蒜品質,“共富聯社”在每個成員社安排1名至3名技術人員,進行農資使用技術培訓及田間指導,各成員社提供農資進村和農資入戶“直通式”送貨上門服務,畝均降低大蒜農資成本200元。
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白橋鎮大力推動大蒜機械化播種,並建立勞務資源信息庫,重點解決大蒜種植及蒜薹、蒜頭收獲等農事節點勞動力緊缺問題。
“這兩年,我家用上了大蒜播種機,種1畝大蒜僅需20多分鐘,而過去人工種植需3個人1天才能種完,1畝地節約人工成本600元,而且正芽率高。”白橋鎮南董村蒜農董孟秀說。
大蒜品質好,還要賣得出好價。為解決大蒜銷售問題,白橋鎮探索“集體擔保+聯社主導”的銷售模式,由“共富聯社”統一負責對外簽訂產銷協議,各成員社確保社員按訂單要求向“共富聯社”提供大蒜,實現“好蒜賣好價、一般蒜有兜底”。
“2024年我們村通過‘共富聯社’對外銷售了200多噸大蒜,村集體增收5萬多元。”白橋鎮三董村的鑫贏生態農業發展(商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董東海說。如今,白橋鎮已形成從大蒜種植到加工、倉儲、交易、出口的全產業鏈,大蒜制品涵蓋蒜粉、臘八蒜、黑蒜、大蒜油等,產品出口美國、韓國、日本等40多個國家。 (記者王志)
據新華社濟南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