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糧食產量去年首次突破一點四萬億斤——

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穩中向好(銳財經)

本報記者 孔德晨
2025年01月21日05: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1月20日,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紀王場鄉孫老家村,農民駕駛自走式高杆噴霧機對小麥進行冬季管理,為夏糧豐收奠定基礎。
  劉勤利攝(人民視覺)

  2024年,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產量達到1.413萬億斤﹔預計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8萬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19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3%……1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在會上介紹了“夯實‘三農’基本盤,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有關情況。

  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增產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表示,2024年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糧食生產邁上新台階,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增產。糧食比上年增產221.8億斤,中國飯碗裡裝了更多中國糧。大豆產量2065萬噸,食用植物油自給率進一步提高。豬牛羊禽肉產量達到9663萬噸、比上年增長0.2%,肉蛋奶、果菜茶、水產品等供應充足,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增加。

  ——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全國超過六成的監測對象已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其余也都針對性落實了精准幫扶措施,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提高產業就業幫扶質效,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導產業,全國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超過3300萬人。

  ——農業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種業振興行動“三年打基礎”任務順利完成,全面摸清了種質資源的家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超過75%。超額完成年度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准農田建設任務,對各地抗旱防澇發揮了重要作用。

  ——鄉村富民產業蓬勃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效益改善,預計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8萬億元。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向好。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19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3%。

  張興旺表示,農業農村部將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各項目標任務,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

  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陳邦勛表示,2024年,農業農村部門多措並舉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我們常態化開展產銷對接、品牌推廣和消費促進等活動,促進農產品順暢銷售﹔積極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推介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和精品景點,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會同有關部門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擴大以工代賑規模,穩住就業規模﹔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加大對農民增收支持力度。”陳邦勛介紹,農業農村部門將在繼續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上下力氣。

  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陳邦勛說,“我部將積極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加力抓好農產品加工、農業企業培育、農業品牌塑造等延鏈強鏈措施,實施好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推動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

  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做足“土特產”文章,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農村電商、文化體驗等新產業新業態,健全聯農帶農機制,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提升農民就業創業質量。加大農村創業培訓和支持力度,以創業促就業、促增收。針對當前農民工素質結構、職業技能不匹配問題,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推廣用好訂單、定向、定崗培訓等管用模式,想方設法穩住農民務工就業崗位和收入。

  “菜籃子”產品供給有保障

  春節即將來臨,“菜籃子”產品數量夠不夠、品種多不多、價格穩不穩、質量好不好,老百姓很關心,社會很關注。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農藥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農業農村部把“菜籃子”產品的穩產保供作為當前“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積極穩生產、促銷售、保供應。

  “總的看,春節期間‘菜籃子’產品供給是完全有保障的。”潘文博表示,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2024年全國蔬菜面積產量雙增,目前在田蔬菜面積8020萬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0萬畝左右。“入冬以來氣溫偏高,光照比較充足,無論是設施蔬菜還是露地蔬菜,長勢都不錯,冬儲菜的數量也不小,肉蛋奶等生產也是穩定的,應該說供給是充足的。同時,大中城市多渠道、多途徑組織貨源,適當加大備貨量。”他說。

  張興旺表示,接下來還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統籌抓好肉蛋奶、果菜茶等生產,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農業農村部將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聚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重點任務,千方百計促進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

(責編:衛嘉、白宇)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