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記者 黃盛
2025年01月23日16:2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1月23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現場。劉健 攝

1月23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現場。劉健 攝

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來三年每年至少增長10%、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A股、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1月23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1月22日,中央金融辦、中國証監會、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升商業保險資金A股投資比例與穩定性,優化社保基金和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機制,提高企(職)業年金基金市場化投資運作水平, 提高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佔比,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

聚焦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問題

中長期資金是資本市場重要的專業投資力量,也是維護市場平穩健康運行的“壓艙石”“穩定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支持長期資金入市。去年9月底,中央金融辦和証監會聯合印發了《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構建“長錢長投”制度環境的重點工作安排。此次印發的《實施方案》是深入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決策部署的又一重要舉措。

証監會主席吳清在發布會上介紹,《實施方案》聚焦公募基金、商業保險資金、養老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卡點堵點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具體的舉措。特別是明確提出了未來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長10%的目標。目標的設定旨在通過政策引導,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提升市場的整體穩定性和資源配置效率。

此外,《實施方案》還包括優化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政策環境,完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政策,提升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的投資靈活度等。這些措施將為中長期資金入市提供更為完善的制度保障,推動資本市場與中長期資金的良性互動。

形成落實增量政策的合力

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實施方案》的制定過程中,中央金融辦加強統籌協調,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証監會、社保基金理事會等部門協同配合,共同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具體舉措。

在發布會上,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表示,財政部將通過優化稅收政策、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等方式,支持中長期資金入市。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表示,將優化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的投資管理機制,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鄒瀾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將通過貨幣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機構增加對資本市場的資金配置。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表示,將推動銀行理財、保險資金等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擴大權益投資規模。

吳清說,將從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入手,引導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購力度,落實一年多次分紅政策。同時,推動上市公司加大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工具的運用,允許各類中長期資金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

為資本市場發展奠定基礎

証監會數據顯示,2024年資本市場在中長期資金入市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2024年上市公司全年分紅 2.4萬億元、回購1476億元,均創歷史新高﹔春節前兩個月預計共有310家公司分紅3432億元﹔公募基金規模持續增長,權益類基金佔比不斷提升。

數據背后是中長期資金入市將推動資本市場從規模導向向投資者回報導向轉變。特別是通過完善長周期考核機制和優化投資管理政策,中長期資金的穩定性將進一步增強,為資本市場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此次《實施方案》提出,持續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其中,保險資金期限長,是重要的機構投資者。

肖遠企表示,保險公司投資股票還具有較大的潛力和空間,加大股票投資是當前保險資金資產配置比較好的策略和選擇,將進一步優化完善保險資金投資相關政策,鼓勵保險資金穩步提升投資股市比例。特別是大型國有保險公司要發揮“頭雁”作用,力爭每年新增保費30%用於投資股市,力爭保險資金投資股市的比例在現有基礎上繼續穩步提高。

除了不斷豐富適合中長期投資的產品和工具供給外,吳清也提出,在機構端,推動不斷提升專業服務能力,支持証券基金經營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開展並購重組,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一流資本市場需要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通過投資銀行、投資機構建設進一步增強服務新質生產力、服務居民財富管理的綜合能力﹔抓緊完善基金投顧規則制度體系,實現業務試點轉常規,為投資者提供更好的資金規劃、資產配置服務。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實施方案》等相關政策的逐步落實,中長期資金入市將為資本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優化投資者結構,增強市場穩定性,助力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責編:郭思邈、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