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效果明顯 今年如何繼續做到穩產豐產?
2024年全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糧食畝產789.4斤,比上年提高10.2斤,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貢獻超八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提供了基礎支撐。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糧食生產須臾不可放鬆。2025年如何繼續做到穩產豐產?推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成為錨定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目標的有力抓手,助力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推動大面積增產
2024年,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在連續克服了高溫干旱、極端洪澇、超強台風等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下,再獲豐收,產量比上年增產221.8億斤,中國飯碗裡裝了更多中國糧。
“這兩年我國糧食能夠實現穩產增產,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單產。”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農藥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今年將繼續把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持續發力提高技術到位率、裝備匹配度,為糧食穩產增產提供堅實支撐。
潘文博表示,將更加突出“大面積”、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融合、發揮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作用,率先使用能提高單產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率先向小農戶提供提高單產的托管服務,從而實現大面積單產提升。
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
提高耕地質量,實現藏糧於地,高標准農田建設是一項重要舉措。當前,我國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超過10億畝,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20%,建成各類田間灌排渠道1000多萬公裡、小型農田水利設施2700多萬處,實現了“大災少減產、小災能穩產、無災多增產”。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表示,2024年,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強退化耕地治理和耕地質量保護基礎工作,有力促進了糧食生產豐產豐收。
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分區分類指導各地推進農田建設,優先在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糧食產量高和增產潛力大的地區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明確田塊平整、通水通路等基本要求,提升建設質效。去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准農田超過8000萬畝、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超過1000萬畝。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千方百計確保建設質量,真正做到建一畝成一畝。
加強退化耕地治理。深入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支持東北4省(區)統籌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土壤侵蝕防治、肥沃耕層構建,累計保護黑土地超過4億畝次。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在鬆嫩平原蘇打鹽鹼地、濱海鹽鹼地、西北內陸鹽鹼地等區域分類探索治理模式和路徑。
加強耕地質量保護基礎工作。張興旺介紹,加快推進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圓滿完成了外業調查採樣任務,累計採集樣點287.2萬個、採集樣品311萬份,樣品測試化驗進度達到97%,給全國的土壤來了一次“全面體檢”。
“下一步,將完善高標准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持續提升耕地質量,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張興旺說。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據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數據顯示: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4%,全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農業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古老的農業業態。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良好起步。探索建立了面向產業實際征集需求、面向應用場景創新研究、面向用戶反饋評價驗收的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組織實施機制,實現科研任務從生產中來、從市場中來,科研成果回到生產中去、回到用戶中去,加快破解農業領域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
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有效發揮。全面加強部門聯動、央地協同、企科聯合,統籌用好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各方優勢力量,調動產學研各環節主體積極性。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先后召開3次農業科技企業座談會,建立起常態化對接服務機制,“一企一策”閉環式解決農業科技領軍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舉辦2次農業科技金融高端對話,打通產業、科技和金融的鏈條,農業重大科技項目中企業牽頭或參與的比例超過50%。
“經過多方努力,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世界第一方陣。”張興旺說,下一步,將聚焦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培育一批龍頭型和高速成長型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潛力型農業科技企業,持續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