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化之后,如何留住冰雪經濟?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來東北看雪,都能看些什麼?
漫步在黑龍江哈爾濱的“冰雪大世界”,邂逅“冰雪奇緣”的浪漫﹔從吉林長白山滑雪場山頂飛馳而下,感受雪花在耳邊呼嘯而過的快感﹔在遼寧沈陽的冰燈游園會,看璀璨的燈組與冰雪相映成趣,編織出溫馨的冬日畫卷……白山鬆水間,冰雪涌新潮,在東北,冰雪旅游玩出了新花樣。
長白山上游客絡繹不絕。人民網 皇甫萬裡攝
2024年,一句“歡迎‘南方小土豆’來看雪”,“爾濱”火爆出圈,演繹出熱“雪”沸騰的冬日盛宴。如今,“冰雪旅游”持續“火熱”,“貓冬”變“忙冬”,“白雪”換“白銀”,一場以“冷資源”為底色的冰雪經濟熱潮席卷東北。
長白山天池旁游客拍照留念。人民網 皇甫萬裡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從北京冬奧會到哈爾濱亞冬會,“兩山論”為冰雪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思路一變天地寬,以冰雪運動、冰雪旅游推動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讓冰雪資源的生態價值加快轉化為經濟價值。
“將冰雪‘冷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熱動力’,應在供給端持續發力,推動冰雪旅游的普及和發展,著力破解制約冰雪旅游、冰雪經濟發展的難點堵點痛點,加大群眾性冰雪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認為,促進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要以多樣化產品、高質量服務吸引廣大冰雪運動愛好者,助力文體旅融合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授蘇明明認為,冰雪資源的經濟價值可以通過冰雪產業的全產業鏈開發實現。將冰雪旅游與運動、文化、裝備等結合,形成“冰雪+”模式,既豐富了產品,也提升了效益。同時,冰雪裝備產業的升級和區域協同發展也能創造更多經濟價值。
雪化之后,又該如何留住冰雪經濟?
“冰雪經濟是一個大產業,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元場景,要積極延伸消費場景,突破時間限制,發揮運動賽事、康養旅游、文化節慶等優勢,因地制宜形成四季聯動的復合型旅游產品。”俞海建議。
俞海說,要注重創新與服務並重,把創新作為冰雪旅游市場發展的動力,不斷創新產品形式和服務內容,加快培育“冰雪+”新模式新業態,以滿足游客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支持以冰雪為主題的旅游度假區和旅游景區建設,引導從單季開發向四季運營轉變。
從“一季游”變“游四季”,各地都在開展不同嘗試。黑龍江持續開展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動”,推出更多好線路、好產品、好活動﹔吉林創新性地將銀發經濟與冰雪經濟融合發展,拓展“冰雪避暑+中醫中藥”康養模式﹔內蒙古廣泛開展群眾性、表演性、競技性冰雪運動,讓更多的人跟著賽事來旅行……
AI生成海報。實習生黃天拓制作
《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我國冰雪產業規模從2015年的2700億元迅速擴張到2023年的8900億元,預計2025年突破萬億元大關。
俞海認為,發展冰雪經濟的同時應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謀發展,正確處理冰雪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冰雪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防止在開發利用冰雪資源上走彎路。運用產業融合與多元發展、技術創新與智能化應用、綠色低碳轉型等措施,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支撐未來冰雪旅游高質量發展。立足冰雪資源稟賦,積極把握機遇,發展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全產業鏈,努力打造世界級冰雪品牌和冰雪旅游勝地,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我國冰雪經濟高地,有力促進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冰雪旅游還可與生態教育結合,通過科普館、體驗區等讓游客了解冰雪生態系統特征、面臨挑戰及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蘇明明補充,可通過制定環保標准、加強市場監管、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確保冰雪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行業內部的規范化和標准化建設也將得到加強,提升冰雪旅游的整體質量。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