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好心情” “情緒價值”展現消費新場景

因為社交平台上的一篇文章,開啟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臨近考試,下單一瓶“好運噴霧”,為自己帶來好心情﹔新年上班第一天,購買綠植、擺件將工位裝飾一新……近年來,隨著年輕人情感共鳴需求的增加,“情緒消費”成為一種新趨勢。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指出,2024年,除了追求性價比之外,情緒釋放將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也將是今后一個時期新的消費熱點。
今年春節,亞冬會助力“冰雪熱”傳遍神州大地,“南方小土豆”去哈爾濱看冰燈、吃凍梨、坐冰滑梯,感受別樣體驗。《哪吒2》讓中國傳統文化再次走出國門,不少觀眾“二刷”“三刷”,影片還帶動聯名手辦熱賣。
今年1月,由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聯合多方團隊發布的《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青年網民買新奇買快樂,願意為能夠提供情緒價值的消費內容“下本錢”,火爆的“二次元經濟”、名貴稀奇的文玩手串、新奇有趣的潮玩盲盒等均為這一偏好下的典型高消費品類。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孫瑾表示,隨著人們消費心理不斷變化,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不僅僅關注商品的功能和價格,還會考慮商品是否能夠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從“爾濱”旅游到各地文旅局齊發力,提供更多悅己情緒價值的城市成為春節假期旅游的黑馬。
從“天水麻辣燙”到“黑神話悟空”,因某個點紅了一座城的旅游現象,裡面蘊含著人們對旅游需求的清晰的情緒標簽。某種程度上,美食之旅也是社交之旅,是人們從眾多陌生人共同的選擇中獲得價值認同和心靈慰藉的旅程。
《報告》顯示,青年網民的消費偏好與消費實踐具有鮮明的代際特征:成長於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的“豐裕一代”青年網民,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都相對更高。網絡平台的情緒型消費填補了快節奏現代生活的一些空虛感,關系型消費、陪伴型消費、萌寵消費受到追捧,消費偏好的本質從物質追求轉向精神追求,滿足情緒需求、豐富情感體驗是青年網民高消費偏好的原動力,“好心情”被放在了消費決策的第一位,情價比消費的浪潮已經來臨。
南開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管健表示,情緒消費將消費者情感與消費產品聯系起來,賦予其滿足內心需求的空間,在拓展消費商品空間的同時,也應思考如何實現可持續健康良性發展。應從提供高質量的產品資源、情緒消費應合理合法、把握情緒消費的邊界等方面進行保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