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這些經濟熱點、難點、堵點,人民日報與你共同關注

2025年02月18日08:0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中有關注,有期盼,有凝聚共識的起點,有實踐前行的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回暖向好,但也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宏觀政策持續發力,微觀主體密切關注,一些讀者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下思考和疑問。回應讀者關切,人民日報開設“讀者點題·共同關注”欄目,聚焦民生熱點、發展難點、改革堵點,和讀者一起打開視野、探尋路徑,從一面觀到多角度,從盯眼前到看長遠,同題共答、解惑解扣,全面辯証看待經濟形勢發展大勢,切實強信心、穩預期、促實干。

實現合理增長,這個“合理”有啥深意?

問:從媒體上瞧見這麼句話: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質的有效提升”相對好理解,“量的合理增長”到底有啥深意?現在老提經濟增速“5%左右”,這算不算“合理增長”?

答:理解合理增長,首先可以從遠期目標來看。按照我們“兩步走”的戰略安排,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第一步”要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台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放在中國式現代化全局中看,“5%左右”的增長速度是與中長期發展目標相銜接的。

眼下,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部挑戰著實不小。在這樣的狀態下,“5%左右”是一個充分估計困難、實事求是的目標,也是一個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的目標。(點擊下圖查看詳細內容

外資有沒有大規模撤離中國?

問:網上有自媒體說“外資正在大規模地從中國撤出去”,這個說法靠譜嗎?我上網查了查,發現2024年全年,中國實際使用的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7.1%,同時新成立的外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9.9%。兩個數據,是不是自相矛盾?

答:時代在發展,中國市場已今非昔比,中國與外資的相對關系也有了新變化。

資本富余和“走出去”並不意味著中國不需要外資了。加快構建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外資仍是關鍵樞紐。

產業投資是面向長期的理性經濟行為,受中長期多重因素影響,數據上下波動是符合經濟學規律的。

毫無疑問,一個持續發展、動能強勁的中國,一定是外資眼中的“香餑餑”﹔但同時,一個充分競爭、市場開放的中國,外資企業必須拿出看家本領才能站穩腳跟。(點擊下圖查看詳細內容

透過新能源汽車,怎麼看“成長的煩惱”?

問:前陣子,新能源汽車品牌極越“閃崩”,加上此前的高合等品牌,造車新勢力接連倒下,怎麼看待這些問題?中國新能源汽車還能走多遠?

答: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一路走來,可以用兩個“酷”概括:炫酷與殘酷。

“成長的煩惱”,既在產業內部,也破圈產業外延。

煩惱不可怕。產業的發展動力往往源自最初的煩惱。

產業的持續升級,則需不斷化解新煩惱。

有定力,才能更好地去創造方法、謀劃思路。(點擊下圖查看詳細內容

https://mp.weixin.qq.com/s/KQJHEzAxeWzWXjmQh8Fm8A

為什麼說“信心在當下也在未來”?

問:我們這一代人上有老人要照顧,下有孩子要撫養,都說經濟下行壓力大,增收、加薪,房貸、車貸,方方面面,任務不輕。新的一年,減壓提氣,信心在哪裡?

答:創新的時代,逐浪的風口,有人收獲喜悅,有人掩藏遺憾,但回望來時路,擁抱新一年,依然一路向前。

信心絕非盲目樂觀。把握好預期與目標的撐杆跳,充盈著“跳一跳能夠得著”的工具箱,對未來越有信心,對當下越有耐心。

中國式現代化,是宏大敘事,也是生動故事、長期敘事。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點擊下圖查看詳細內容

https://mp.weixin.qq.com/s/8DIX94F0C_xY1H1pzW7S1A

主食吃得少了,我們還需要這麼多糧食嗎?

問:每當看到糧食豐收的新聞,我心裡就有個疑問:現在大家生活條件都普遍變好了,主食吃得也比以前少了,咱們中國還需要種這麼多糧食嗎?

答:首先,糧食不等於主食。

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

其次,“當年豐收”不等於“年年豐收”。

居安思危,什麼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了。

第三,糧食問題不僅僅是糧食的問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平時不顯山露水,一旦風吹草動,就牽動人心。(點擊下圖查看詳細內容

這個第一,我們為啥不離不棄?

問:最近看到個數據,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全球第一。放國際上看,我們的家底已經挺殷實了,制造業費時費力來錢慢,我們還有必要花這麼多精力去保持這個第一嗎?

答:制造業的這個第一,絕不是用來自得的“花架子”,而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實實在在的家底和根基。

放眼全球,“保持第一”,蘊藏著應對大國博弈、抵御風險挑戰的底氣。

不離不棄,是責任,是情懷,更是比較優勢、戰略定力。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面臨何種挑戰,我們都必須也能夠與制造業長相守、共榮光。(點擊下圖查看詳細內容

文字整理:楊曦 喬央措(實習生)

海報制作:喬央措(實習生)

(責編:楊曦、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