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金”煉“綠金” 舊煤新用加速能源低碳轉型

在湖北恩施某礦區,智能採煤機精准識別煤層,自動調節工作角度,確保高效採煤﹔無人駕駛自卸卡車根據預設路徑,自動避障、精准運輸,將煤炭迅速送往洗選廠﹔傳感器機器人實時巡檢並反饋影像,確保作業安全……
“以前都是工人下井挖煤,現在礦井主控室裡點一下鼠標,遠程操控完成機械採掘作業,精准又快捷。基本做到了井下不見人,採煤不見煤。”一位煤炭企業老工人介紹。
素有“烏金”之稱的煤炭正在以“綠”換新顏。從過去煤炭開採煙塵彌漫,到現在“開礦不見礦”,從上游看,煤炭開採正在把更多“烏金”煉成“綠金”。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煤炭穩產穩供形勢良好,智能化產能佔煤炭總產能的比例提升至50%以上,全年煤炭產量預計將達47.6億噸,改造升級煤電機組1.8億千瓦,淘汰落后產能超過800萬千瓦。
某智慧礦山井下的中央水泵房智能巡檢機器人在巡檢。新華社記者 邵瑞攝
此前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2025年我國將有序核准建設一批智能化水平高、安全有保障的大型現代化煤礦,繼續實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全年煤炭產量力爭達到48億噸左右,大型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發揮‘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張星表示,2024年以來,我國堅持強化煤炭在能源供應體系中的基礎保障和系統調節作用。並推動煤礦智能化建設,部署安排煤炭綠色智能開採、煤炭洗選加工、煤制油氣、煤電改造等重點任務,有力促進了煤炭綠色低碳轉型。
在山西大同某礦區內,煤炭經破碎處理后,通過封閉運輸走廊送至煤廠﹔爆破后的岩石被裝載至3輛載重150噸的自卸卡車,運送至開採區進行黃土覆蓋的綠化工作。
“近年來,我們致力於推進煤礦綠色開採,力求實現煤礦開採的高質量轉型。”該礦區負責人介紹,其團隊採用高效節能設備,減少物流中轉環節,每年可以節約煤炭資源2.6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14萬噸,資源回收率在96%以上。
“吃進”一塊煤,“吐出”一克新材料。從長遠看,煤炭業如何跳出“挖煤—賣煤”“發電—賣電”的傳統模式,走出綠色、循環的新方式?
小小一塊煤,在水和少量添加劑的作用下,經納米化工藝處理,成為最小粒徑達50納米、具有儲氫賦能特性的煤基納米碳氫燃料﹔也可以經過加工變成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做成醫用骨釘植入人體,並逐漸降解﹔還可以通過氣化、淨化、催化等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加工過程,變成“一根絲”,成為滌綸、氨綸等化纖工業的原料來源……煤化工產品種類繁多。
往上游看,開採更綠色﹔往下游看,利用更高效,煤炭產業的綠色轉型,映照著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培育壯大。
“在現階段,煤炭還是我國的主體能源,既是重要的燃料,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李福龍表示,下一步,要繼續加強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兜底保障能力,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綜合運用先進技術和管理等手段,控制和減少污染物及碳排放,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