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四家外資獨資券商展業 金融對外開放跑出加速度

人民網北京3月22日電 (記者黃盛)日前,法巴証券(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法巴証券”)正式在我國展業。至此,伴隨著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加速推進,我國已有4家外資獨資券商,分別為摩根大通証券(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摩根大通”)、高盛(中國)証券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高盛中國”)、渣打証券(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渣打証券”)以及法巴証券。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國金融管理部門出台了多項開放措施,推動中國金融業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完全取消銀行、証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在企業征信、評級、支付等領域給予外資機構國民待遇,放寬對外資機構在資產規模、經營年限等股東資質方面的要求,持續推動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特別是2019年7月,我國推出了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包括將原定於2021年取消証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等,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開放﹔2022年1月,商務部等六部門發布《關於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指導意見》,推動金融服務領域開放﹔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提出,優化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境內資本市場程序。
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利好下,去年12月,北京証監局核准高盛中國公開募集証券投資基金銷售業務資格﹔去年6月,匯豐前海証券有限責任公司獲得核准從事融資融券業務﹔今年1月,渣打証券上海分公司獲得《經營証券期貨業務許可証》,正式獲准展業。
中國証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外資券商總資產合計為6220億元,佔行業整體的比例約為5.3%,營業收入合計140億元,佔行業整體的比例約為6.89%。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此向記者表示,當前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取得了顯著成就,從“漸進式改革”逐步走向“制度型開放”,形成了“准入放寬+制度接軌+規則對標”的三維開放框架,高質量雙向開放正在路上。以外資獨資券商落地為標志,我國金融業已突破“合資股比限制”這一傳統壁壘,在証券、基金、期貨等關鍵領域實現制度性破冰。外資獨資券商的設立,不僅體現了國際金融機構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也標志著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的加深。這些舉措有助於引入國際先進的金融服務理念和技術,促進國內金融市場的競爭與創新,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和服務。同時,這也表明了中國政府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和行動力。
“內外資在資源市場、技術經驗、風控合規和人才培養上實現互惠互利。”田利輝告訴記者,外資機構帶來了國際市場經驗、技術和資金,而中資機構則擁有深厚的本地市場知識和客戶基礎。兩者可以通過合作共享資源,共同開發新產品和服務。外資企業往往在金融科技等領域具有領先優勢,能夠帶動本土金融機構的技術升級﹔反之,本土企業的實際應用經驗也能給外資帶來啟發。同時,雙方可以在風險評估、合規管理等方面相互學習,提高整體行業的風險管理水平。
金融業越是開放越要重視風險防控。田利輝建議,在宏觀層面上,要完善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建立差異化的准備金制度(比如巴西式IOF稅)﹔在中觀層面,要構建“防火牆”機制,比如對系統重要性外資金融機構實施流動性覆蓋率(LCR)特別監測﹔在微觀層面,要強化穿透式監管,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跨境交易全鏈條可追溯。同時,需要推進數字化轉型,形成風控范式革新。譬如,利用監管科技(RegTech)構建智能預警系統﹔又如,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對金融市場進行壓力測試,模擬極端情景下的風險傳導路徑﹔再如,建立“監管沙盒”試驗機制,在可控環境下測試創新業務的風險閾值。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金融開放本質上是國家金融治理能力的全球化考驗,需要在“開放紅利”與“安全底線”間把握動態平衡。特別是在享受開放帶來的紅利時,必須同步構建起堅固的風險防線,如此才能確保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