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海撈針”轉向“精准導航”
——“寧夏政策計算器”平台破解政策落地難題

“過去,我們申項目、找政策就像‘開盲盒’。現在,平台可以直接告訴我們能報什麼、該怎麼報,幫助企業從‘大海撈針’轉向‘精准導航’。”寧夏氈匠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科技項目專員姚銳近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姚銳口中的平台指的是“寧夏政策計算器”。該平台旨在促進創新資源要素向企業聚集,增強企業發展的創新力和競爭力。上線3年半的時間裡,其累計推送了12萬次惠企信息,用數字技術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裡”。
申報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您好,2025年度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開始申報,請登錄‘寧夏政策計算器’查看詳情。”不久前,姚銳的手機上彈出一條短信。看到短信后,她帶著疑問撥通了同心縣科技局的電話。原來,短信中提及的“寧夏政策計算器”是一個匯聚萬條政策、智能匹配需求的數字化服務平台。
了解完“寧夏政策計算器”的情況后,姚銳便著手准備材料,並順利提交了項目申請。
曾經,政府信息以被動公開為主,需要服務對象自行上網查看。在這種模式下,企業普遍面臨“政策找不到、內容讀不懂、項目不會報”的難題。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高管理服務實效,寧夏科技廳決定精心打磨這款服務平台。
接到這一任務后,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梳理整合了三級惠企政策12.3萬條,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政策數據庫。同時,該所依托自然語言處理和智能算法技術,將分散在38個部門的“政策碎片”轉化為結構化數據,形成了惠企政策服務網。
“自主計算、自動匹配、精准推送……對於企業而言,有了這樣一個平台,便能夠輕鬆找到政策,幫助他們更好地開展科技創新工作。”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所長王正義說。
原來,該平台可以利用大數據將政策拆解形成標簽庫,再結合企業研發投入、知識產權、行業屬性等信息,通過比對政策要求、計算符合度自動生成匹配報告。企業隻需填寫基本信息,平台便可生成涵蓋政策匹配度、申報指南的報告。
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企業工作人員僅需登錄該系統,填寫資料后點擊提交,很快便可出現與企業匹配的惠企政策,同時列出各種硬性指標,便於查漏補缺。除了政策檢索和智能匹配功能,該系統還設置了圖解、比對、訂閱等功能,為企業提供更多便利。
政策從“文件庫”走向“生產線”
“寧夏政策計算器”不僅推送“能享什麼”,還可提示“還差什麼”。企業用戶通過“診斷—改進—達標”的路徑,便可獲得政策支持。
2024年,英利新能源(寧夏)有限公司在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前,通過“高企自測”功能發現企業知識產權指標未達標。隨即,該公司根據要求調整策略、完善資料,最終在第二批申報中順利通過。
“如果盲目申報,失敗后,企業將會多承擔一年的財務成本和市場風險。”該公司副總經理張小惠坦言,“寧夏政策計算器”實實在在地為企業節省了開支。
這種靶向服務模式,讓科技創新政策從“文件庫”走向“生產線”,成為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數據顯示,“寧夏政策計算器”平台上線以來,累計提供智能政策服務23.5萬次。其中“高企自測”“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規模類型測評”“加計扣除自測”等工具幫助企業用戶實時、精准地定位短板,避免無效申報。
“我們還在平台上打通了寧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王正義告訴記者,企業可以在線提交創新需求,形成“政策匹配—問題反饋—服務優化”的閉環機制。
從線上“一鍵通查”到線下專題培訓,從電腦端深度應用到移動端“寧夏科技助手”小程序……寧夏科技廳正逐步構建起立體化推廣網絡。該平台自運行以來,已助力企業申報科技項目資金超20億元,其中民營中小企業佔比高達81%。
“我們努力將自治區黨委科技惠民的部署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讓每一份政策文件都成為企業發展的‘及時雨’。”王正義說。今年,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將持續優化平台功能,深化政策動態更新機制,探索與稅務、金融系統數據互聯,讓更多企業“知政策、享政策、用政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