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彪:發展“低空經濟”,一哄而上要不得

人民網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申佳平)低空“振翅”,不能隻靠一股腦的猛勁兒,一哄而上要不得。近日,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吳仁彪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新一輪低空經濟發展中,必須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去年“低空經濟”一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此后從中央到地方支持政策密集出台,項目建設加速落地。2025年,全國30個省份將“低空經濟”發展規劃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資本市場也聞風而動。
避免“現在一哄而上,將來一哄而散”,要加強協調統籌、頂層設計。“在上一輪‘通航熱’中,一些地方借機圈地建設通航或航空產業園,導致資源閑置或產業項目名不符實。”吳仁彪指出,“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這一科學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在低空經濟產業成長中同樣不能忽視。
一方面,要推動制度和法律完善,更好統籌低空經濟發展與安全。他建議,成立更高級別的協商議事機構,協同推進低空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盡快完成《空域管理辦法》立法和《民用航空法》修法工作,為產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智慧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需充分考慮5G/6G、衛星通信/導航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迭代更新,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通信、導航、監視、空域、氣象服務保障系統。”他建議,商業化運營應遵循“先有人后無人、先載貨后載客、先隔離后融合”的原則,同時盡快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上位法,授權有條件的地方,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在更大范圍、更多場景展開自動駕駛汽車規模化試點應用,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很難想象,如果大家還不敢坐自動駕駛汽車,會敢坐飛行汽車或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等低空飛行器。”
另一方面,要盤活存量資源,避免“內卷式”競爭。“以飛行汽車和eVTOL為例,如果產品種類太多,都難以規模化生產盈利,運維和培訓成本也高,這也是傳統通航產業發展慢的原因之一。”吳仁彪說。
他建議,技術、人才、資金儲備等條件充足的地方可先行試點,待經驗成熟后再推廣開來,避免更多地方盲目“交學費”。同時重點培育若干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龍頭企業,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發展。倡導各種所有制企業合作共贏。
吳仁彪認為,當前過高的市場預期不利於低空經濟穩步發展,需要及時“降溫”。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預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有望成為我國繼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后又一“彎道超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但必須清醒認識到,低空經濟是技術、人才、資金密集型產業,具有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需要長期耐心投資。”
對此,他建議科學預測低空經濟產業前景,同時適當減少媒體關注度,避免輿論對偶發事件、負面事件過度關注而抑制低空經濟市場培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