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農夫山泉:“授漁”模式助力產業振興

2025年04月02日10:20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雲南茶業升級之路——農夫山泉“授漁”模式助力產業振興

在雲南普洱景東彝族自治縣安定鎮,一座綠色現代化茶廠正傳出機器轟鳴聲。這裡,是農夫山泉捐贈的5座現代化茶葉初制廠之一。傍晚時分,茶農將鮮葉送進茶廠,與接孩子放學的家長身影交織,構成了一幅產業振興與民生改善的生動圖景。

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

3月30日晚,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在媒體見面會上透露,農夫山泉已在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捐贈5個工廠,建成后全部交給當地。次日上午,伴隨著捐贈儀式的成功舉辦,首家初制茶廠已正式投產運營,這座投資2000萬元的綠色廠房旁,500年樹齡的古茶樹系著紅綢,彝族鄉親們用傳統“挂紅”儀式表達喜悅。雲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李八一說:“農夫山泉送來的不僅是設備,更是鄉村振興的‘科技之翼’。”

從“靠天吃飯”到“數字制茶”:科技重塑茶產業基因

雲南擁有1200多年的種茶史,但分散的小農生產、落后的加工技術,長期制約著產業發展。景東茶倉茶葉公司總經理劉虎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已經做茶30年了,同時也是農夫山泉捐贈茶廠項目選擇的合作伙伴之一。他表示,廠房內安裝有目前國內最高標准的茶葉初制加工生產線,單廠日處理鮮葉能力達到了2萬公斤,是其他一般初制廠的5倍以上。“按照我們做茶葉的經驗,一般都是憑手感,試溫度,但現在農夫的這個機器直接就定了操作,是工業化的流程。”“在整個雲南,也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設備。”他補充道。

走進景東毛茶廠,攤青、殺青、揉捻等環節全流程自動化,鮮葉“零落地”,溫度、壓力等參數由數字系統精准控制。工廠還配備了國內頂尖的烘青設備,茶葉品質合格率從52%躍升至90%以上。51歲的劉虎坦言,電腦操控有一定的難度,最近一直在學習,不光自己學,還有廠裡的30多個年輕工人。也正是在農夫山泉雲南基地技術員工劉江海等人的指導下,學習了如何將這套嶄新的產線發揮出最大效力。

“授漁”模式:從賣茶到造富產業鏈

捐贈工廠只是開始。鐘睒睒表示,在雲南捐贈工廠,農夫山泉要做的不僅僅是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要在當地留下先進的標准化生產理念和做法,“授人以漁。”

在南澗縣的茶廠中,農夫山泉南澗縣茶廠負責人周紅海表示,去年5月,與農夫山泉簽訂了協議,合作以來農夫山泉公司即從周紅海的茶廠中收購干茶20余萬公斤,目前已佔到他茶廠全年交付量的60-70%。與此同時,去年周紅海茶廠對農戶的鮮葉收購價格也較往年增加了20-30%。

為了達到農夫山泉的收購標准,已經先期投入500萬元資金進行設備升級改造,未來可能會再投入1000萬左右,這已佔到他日常全年銷售額的一半。

周紅海介紹到,南澗歷史上做烘青工藝的不多,主要是“晒青”。烘青和晒青是茶葉加工的不同工藝流程,也直接決定了毛茶的品質。農夫山泉的到來,改變了當地茶葉隻收一季的傳統。“以前到了夏天和秋天,就算費時費力把茶葉採下來,也沒人收購。現在我們的收入能翻倍了,”茶農鄭家崔說。

未來:從“雲南樣本”到“世界好茶”

“我們復制了贛州臍橙模式。”鐘睒睒介紹,農夫山泉在江西通過標准化種植和保底收購助臍橙產業騰飛,如今將經驗移植到雲南:捐贈工廠產權歸地方,企業僅通過訂單綁定品質,茶農可自由選擇買家,形成“市場化競爭+標准化約束”的良性循環。

“中國茶需要一場工業化革命。”鐘睒睒直言,雲南茶的天然稟賦早已被世界認可,但長期以來因小作坊生產導致的品質波動,讓國際市場望而卻步。如今,隨著標准化生產線落地景東,這一困局正被打破——鮮葉全程“零落地”、118項有機種植標准、數字化品控體系,讓茶葉黃曲霉素檢出率降至百萬分之一,達到歐盟嚴苛標准。

據了解,在昆明東川區,農夫山泉投資10億元的飲料生產基地將於2026年投產,未來這裡生產的“東方樹葉”無糖茶將搭載雲南茶的“標准化基因”走向全球。

從手工作坊到數字工廠,從“賤賣鮮葉”到“標准化出海”,雲南茶業的蛻變印証了一個道理:產業升級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當農民從產業鏈末端的參與者轉變為技術受益者和價值共享者,鄉村振興便有了最堅實的底座。也正如鐘睒睒所言:“雲南的茶永遠不夠賣,我們現在做的是扶貧,但是其實是雲南的好山好水、綠水青山在支持農夫山泉”。只要能找到雲南茶產業的制約因素所在,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未來“雲南茶在全世界的銷量是非常可觀的”。

(責編:曹淼、李源)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