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量化、智能化凸顯 智能穿戴設備創新消費新場景

人民網北京4月11日電 (焦磊)睡覺時智能手表實時監測心率和血氧等健康狀態、跑步時通過頭戴智能耳機語音交流了解步頻和配速……當前,智能穿戴設備正掀起生活方式新熱潮,推動健康消費成為我國消費市場的新熱點。
近日,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促進健康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強化科技賦能和智能應用,推出小體積、便攜式智能健身和戶外運動裝備器材”“重點支持可穿戴運動電子產品與運動器械發展與迭代”。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方案》將小體積、便攜式智能健身和戶外裝備作為發力點,有望以技術創新推動健康消費輕量化變革。
近年來,我國健康消費需求潛力加速釋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從1045元增至2547元,同期居民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的佔比從7.2%提高至9.0%。
行業研究報告顯示,青年人群在健康消費形式方面更顯多樣化,對於個人健康管理更加精細,並且青睞於智能健康設備,逐漸成為健康消費領域的主導力量。
同時,數智技術正加速賦能健康消費。業內通過技術創新持續回應多樣化的健康需求,推出一大批潮流健康產品,驅動健康消費不斷升級。比如,具備健康數據監測的智能手環、手表,可穿戴智能運動設備幫助提高運動能力,消費者通過這些設備進行智能數據管理和分析,調整個人的生活習慣、運動方式,更好地進行個人健康管理。
不僅如此,智能運動設備也在使用場景上不斷拓展,形成健康生活需求牽引供給的新模式。比如,智能頭顯設備將各種健身場景及課程融入設備中,讓消費者在家中便可沉浸式跟練及互動,打破時間成本和空間的限制,解決了下班后無法前往健身房鍛煉的問題。
朱克力表示,傳統健身器材受限於場景和體積,用戶使用門檻高、頻次低,而便攜式智能裝備通過芯片微型化、傳感器集成和AI算法優化,讓產品從佔空間轉向隨身帶。這類產品不僅降低消費者使用成本,更打破了健身與日常生活的界限,推動運動習慣從健身房向家庭、通勤、戶外等碎片場景滲透。
“《方案》推動健康消費的普惠性提升,行業增長從小眾高端轉向大眾剛需。”朱克力說。
在運動健康消費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我國相關智能穿戴設備在過去一年增長顯著。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顯示,盡管2024年全球腕戴設備市場出貨1.9億台,同比下滑1.4%,中國市場仍逆勢增長,出貨量為6116萬台,同比增長19.3%,是全球最大腕戴設備市場﹔根據洛圖科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為16.7萬副,同比增長44.0%。據預測,2025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將同比增長113.8%,達35.7萬副。
業內分析認為,隨著AI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健康監測、運動場景應用將成為主流。從產品特點來看,新型可穿戴設備正朝著隱形化、輕量化、智能化的方向邁進,更好地貼合人體,融入日常生活、運動和健康管理等場景中。中國銀河証券相關研報顯示,AI技術將深度滲透並推動智能可穿戴設備從“小眾科技產品”轉變為“大眾生活必需品”。
朱克力認為,企業拓展健康消費市場,需通過跨界融合將運動產品從工具升級為生態。舉例來看,運動科技公司聯手服裝品牌,開發內置柔性傳感器的智能緊身衣,實時監測肌肉狀態,數據同步至運動康復平台,為用戶生成拉伸建議﹔戶外裝備廠商聯合文旅機構,在登山杖中集成AR導航功能,結合景區線路提供互動導覽等。
“這類合作的關鍵在於需求耦合,即科技企業提供底層技術,傳統行業貢獻場景洞察,雙方共同挖掘用戶未被滿足的‘痒點’。”朱克力認為,跨界合作還能激活存量市場,例如手機廠商與健身器材品牌互通協議,用戶用手表操控家用跑步機,打破設備孤島,提升互聯體驗。這種“產品即服務”的模式,讓企業從一次性銷售轉向持續性運營,健康消費市場的價值從硬件利潤向生態收益躍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