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促轉型保安全 能源產業轉型這樣干

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
2025年04月16日10:3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這曾是山東濰坊壽光市鹽鹼地的真實寫照。如今,這裡遍地的光伏板在陽光下閃爍銀光,成為清潔能源的“新綠洲”。

“華電萊州大型鹽鹼灘涂光儲一體化項目佔地面積1.8萬畝,總共鋪設了近200萬塊光伏板,每年可新增‘綠電’14.42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120萬噸。”項目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我國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 2024年,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量3712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4%。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2月,全國累計核發綠証54.42億個,其中可交易綠証36.91億個。

國家能源局此前發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持續增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培育發展能源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等原則性目標任務﹔明確2025年全國發電總裝機達到36億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佔比提高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傳統能源與新能源並非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而是需要在平衡中實現結構優化與動態適配,推動能源安全與低碳目標的高度統一。”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要逐步平衡好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之間的關系。”孫傳旺建議,一是注重技術研發中改造與創新平衡,既要加快實現新能源技術的突破式研發,又要加大傳統能源清潔改造的漸進式創新。通過分布式能源系統、多能互補等技術,構建以新能源為主、傳統能源為補的安全可靠現代能源體系。

二是發展進程中平衡好經濟與環保兩方面,既要促進新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又要持續優化傳統能源改造技術,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同共進。

三是能源轉型中退出與進入平衡,以“破”為導向,確保傳統能源有序退出,合理保留作為過渡保障,以“立”為基礎,科學規劃新能源發展節奏,完善產業鏈和市場機制,確保供給安全與轉型效率的有機統一。

傳統能源作為當前能源體系的“壓艙石”,肩負保障能源供應穩定、支撐經濟平穩運行的重任,既要穩產保供,也要綠色轉型。清潔能源作為碳中和目標的“新引擎”,是調整能源格局的重要抓手。

在內蒙古興安盟的淺山丘陵上,綿延數公裡的晶硅板整齊排列,視線盡頭,701台風力發電機組鋪陳開來,葉片徐徐旋動化風為電﹔在四川金沙江干流河段上,白鶴灘水電站機組投產,長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級水電站連珠成串,實現“1滴水發6次電”……

能源發展既要“促轉型”,又要“保安全”,如何把握好能源轉型節奏?

孫傳旺認為,為科學推進能源體系低碳轉型,需堅持把握“分段推進、有序替代、平衡發展”的戰略節奏。既要避免傳統能源兜底功能過快弱化,又要確保可再生能源增量替代實施進程,通過分階段、多層次的轉型路徑,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筑牢根基。

“在短期調整維度,需綜合運用稅收減免、專項補貼等財政工具,鼓勵企業對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且開發運用綠色債券等環境類融資工具,構建多層次綠色金融支持體系。步入中期轉型階段后,要重點推進傳統能源清潔化技術升級,並構建以碳排放交易為核心的環境權益交易體系,利用價格信號引導企業實施清潔改造。”孫傳旺說。

面向長期發展目標,要聚焦氫能、儲能等前沿技術,孫傳旺建議加速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工程示范-產業應用”全鏈條技術創新矩陣,並建立完善化石能源儲備信息管理系統,保障化石能源的兜底能力。(實習生田可儀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王仁宏、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